宜都翻译公司
相关词:宜都
宜都翻译案例---语通全球翻译公司
宜都市是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西南部的一个县级市,隶属地级宜昌市管辖,位于长江南岸,长江与其支流清江交汇处。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39.3万人。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境内建有两座长江大桥、两座清江大桥,从市区到三峡机场(最短距离37.6公里且包含两个公路收费关卡,若以110迈以上的速度在街区飙车)只需20分钟,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陆地、水上立体运输网络,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运输服务。宜都古称夷道,原名枝城市,1998年6月更名为宜都市。宜都市是湖北省{{fact|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中部地区正在快速崛起的中等城市。将在湖北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2006,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一名,2008,2009,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二名。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南岸,清江与长江两江交汇处,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东北隔长江与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有一块飞地在松滋市王家桥镇内),西南、正西与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夷陵区接壤。
旧石器时代:九道河洞穴遗址|九道河遗址的发现,证明十万年前左右已有人类在此地生息。 *新石器时代:有红花套城背溪遗址、枝城北遗址被发现。 ===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境。 ===帝制时代=== *秦 **属南郡。 *汉 **西汉,建元六年(135 B.C.)始置县,名夷道。 **东汉: ***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据传取意“宜於建都”,太守张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吴将陆逊取宜都郡,任太守,筑城抗蜀汉|蜀。县治始称陆城。 *三国时代 **郡属东吴|吴国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及佷四县。 **东吴|吴永安三年(260年),景帝孙休析宜都郡置建平郡,改辖西陵、夷道及佷山三县。 *晋 **郡属荆州,辖夷陵、夷道及佷山三县。 **东晋太和间,桓温因避其父桓彝避讳|讳,改夷道县为西道县,後复名夷道。 *南北朝 **南朝刘宋|宋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辖夷陵、宜昌、夷道及佷山四县。 **北朝西魏时属拓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 **陈 (南朝)|陈与西梁划江而治,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 陈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改江南夷道为宜都县。 *隋 **开皇七年(587年)废宜都郡,改江南宜都县为宜昌县,属松州。後又废松州,改属南郡,江北仍为夷道县,属峡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 *唐 **唐初,仍为宜昌、夷道二县。 **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 **武德四年(621年),夷道、夷陵及远安三县属峡州。 **武德六年(623年),改江州为东松州後属东松州。 **贞观八年(634年),废东松州并撤夷道县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 **天宝元年(742年),改峡州郡为夷陵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峡州。 *五代十国 **属峡州,先後属南吴|吴、荆南。 *宋 **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元 **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河南行省。 **天历初,改属中心路。 *明 **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 *清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
宜都市地处长江中游近三峡出口、鄂西南部,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东北隔长江与枝江市接界,东南与松滋市相邻,西南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县接壤,西北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宜昌两县市相连。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最高点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点为枝城镇的官洲,海拔仅38米。西南地势高竣,群山连绵,高程在250-800米之间,约占总面积的40%。东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冲沟与岗地交错,但坡度较缓,形成平畈,是宜昌市粮油和农特产品的主要产地。 宜都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严冬酷暑时间短。全市的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
关键词: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