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翻译公司
相关词:宣威
宣威翻译案例---语通全球翻译公司
宣威市在中国云南省东北部,为曲靖市所辖的县级市,邻接贵州省,北盘江流贯。 面积6075平方公里,全市辖24个乡镇340个村委会,2000年人口129万余人,是全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沿革== 清置宣威州,1913年改宣威县,1954年改榕峰县,1959年复改宣威县。 ==经济== 宣威市以生产宣威火腿着名,为中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列表|云南省肉类生产第一大、中国第十六大县市。
宣威多偏南风,年均风速3.9米/秒。由于宣威海拔较高,且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故多大风。宣威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终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年1天。产业状况工业与交通 全市工业主要有农机修造、煤炭、电力、采矿、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烟、粮油加工、酿酒、制药等。宣威是全省重要煤炭产地之一。矿藏资源有煤、铁、铜、锰、钴、铅、锌、硫磺、石棉等。宣威交通便利。贵昆铁路纵贯市境,另有田煤、来宾煤矿、宣威电厂、云氮铁路支线4条,天杉干线公路与市内5条支线公路相连。可通邻市县及市内各乡、镇。市区至各乡、镇有班车相通。农业生产 全市农作物有玉米、稻谷、薯类、小麦、小豆;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森林覆盖率为32.4%,立木蓄积量43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以云南松、华山松、青岗栎为主。草山面积6.94万亩。主要饲养羊、牛、马。家畜以饲养猪为主。野生动物有百余种。主要物产 1、粮食。宣威气候宜人,土肥水美,适宜水稻、玉米、马铃薯、麦类、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是云南重要的量粮生产基地。尤其是马铃薯,年产量达十亿斤以上,而且品质优良,曾赢得国际马铃薯协会专家的高度赞誉。随着科学种田的不断普及,优良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宣威的粮食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
宣威火腿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资料,宣威这块厚重的红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祖先的足迹——格宜尖角洞文化遗址。至秦,本境已开通五尺驿道。三国时代,本境留下蜀国兵将驻扎的“诸葛大营”。明朝,重修古驿道,古驿道旁留下了“山高水长,水流云在”的摩崖石刻以及傅友德南征的“古战场”、“古炮台”、“烽火台”遗址。“南方古丝绸之路”途经宣威,证明宣威在远古时代就具有相当程度的商业文明。所有这一切,都印证了宣威灿烂辉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宣威火腿同样如此,其历史之久远,竟令人难以查清其起源于何时。相传,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腌肉,且孔子喜食。到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宗泽发明“火腿”,火腿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于宣威火腿,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详其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设宣威关,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称宣威火腿,流传至今已有近三个世纪的成名史,其声誉驰名中外,被美称为华夏三大名腿之一,宣威因此而获火腿之乡的美誉,真可谓:“火腿文化源远流长,西南重镇商机无限”。据《宣威县志》记载,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绪年间,曾懿编着《中馈录》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据此及有关史料推断,宣腿之生,最迟明末即成,雍正时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东南沿海,民国初年,以浦在廷先生为首的火腿公司已将火腿罐头远销东南亚。1923年孙中山大总统题赠“饮和食德”,宣威火腿从此名声大震,香飘四海,载入世人食谱大全。
关键词: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