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翻译公司
发布时间:2013-05-25
相关词:朔州 朔州市是198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径111°54′—113°35′、北纬39°03′—40°31′之间,南邻忻州,北接大同,西北与内蒙古交界。辖两区四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右玉县),现有69个乡镇,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5.3万人。 朔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境内“峙峪遗址”考证,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据史书记载,唐尧时为冀州之域,虞舜时属并州,夏归荤育,商属下危,西周属北戎,春秋时为北狄所据,战国时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城置马邑县,北齐设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废州设朔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晋绥边区。新中国成立后,归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后,划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山阴三县,设立朔州市。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怀仁、应县、右玉三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一大批文治武功的杰出人物名垂青史。女诗人班婕妤,是目前所知史籍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女诗人,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东阁大学士王家屏,素以廉洁、直谏著称,与名相张居正齐名。三国大将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均为朔州人氏。五代时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成为一代帝王。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就牺牲在这块热土上。 土地广阔,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川丘兼有,农林牧皆宜。其中平原占总国土面积的38%,丘陵占36%,山区占26%。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东部平原土地肥沃,田畴阡陌,灌溉便利,为全市粮食蔬菜主产区;西、北部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为全市杂粮生产基地和牧业基地。全市有耕地513万亩,农民人均4.9亩,居全省第一。有宜林面积238.4万亩,草地面积68.6万亩。水源相对丰富。有地下水资源7.8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596.9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平的1.68倍。境内有桑干河、浑河等河流20多条,最大涌水泉组神头泉流量为6.3立方米/秒。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光照时间约2800小时,无霜期100—130天,年平均气温3.70C—7.60C,年降水量为400—450mm左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油料、马铃薯、甜菜、蔬菜、莜麦、碗豆等30多种。矿藏资源丰富,为重要能源工业基地。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炭、石灰岩、铁矿石、铝矾土、云母、粘土、石墨等30余种。其中石灰岩储量约1600亿吨,铁矿石储量4500万吨,瓷石储量20亿吨,铝矾土储量458万吨。煤炭总储量达500亿吨,约占全省总储量的六分之一。煤系分布面积16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9%。属大宁煤田石碳二迭纪煤炭。以气煤和弱粘结煤为主,覆盖浅,易开采。全市有全国重点产煤县(区)5个,重点产煤乡(镇)26个。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朔州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90户(包括中央企业6户、省属企业6户、市属33户、县区234户、县以下411户),其中煤炭企业占41.7%,化工企业占4.2%,建材企业占2.7%,食品企业占11.3%,陶瓷企业占2.2%。特别是煤电工业,实力极为雄厚。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安太堡露天煤矿和华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神头一、二电厂就在我市。全市有各类煤矿337座,生产能力达4750万吨,其中地方煤矿336座(地方国营37座,二轻集体8座,乡村及其它煤矿291座;年产20万吨以上的24座,60万吨以上的5座,90万吨以上的2座),年设计生产能力3800万吨。有各类发煤站27个,年设计发运能力3000万吨。近年来,全市煤炭年产量基本保持全省总量的10%左右,人均原煤产量约为全省的3倍、全国的26倍。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237.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20多亿千瓦时,约占全省总量的20%,人均发电量约为全省的5.7倍、全国的11倍左右。 建市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建市以来,我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弘扬“自主改革、自求发展、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朔州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座初具规模的煤炭电力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年轻的朔州在这不寻常的十年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都曾先后到朔州视察。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全市提前八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在96、97两年全省经济发展综合考核中,分别居第三名和第二名。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99亿元,比1988年的14.9亿元增长2.4倍,年均递增13%。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1亿元,比1988年的9.36亿元增长11.93倍,年均递增29.17%。粮、油、糖等主要作物产量大幅 度提高。建市十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先后八年夺全省第一,人均油料先后五年居全省第一,甜菜人均占有量一直居全省首位。1996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96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88年的4.91亿公斤增长41.76%。1998年虽遭受严重秋旱,粮食总产仍达6.59亿公斤,为历史上第二个好年景,比1988年增长34.2%;油料总产达到5464万公斤,比1988年的3958万公斤增长38%;蔬菜总产67.41万吨,比1988年的11.72万吨增长4.75倍。甜菜产量基本保持全省总产的一半左右,为全省最大的甜菜基地,1998年总产达到39.75万吨,比1988年的31.8万吨增长24.9%。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1998年,全市大牲畜、生猪、羊存栏分别达到30.2万头、25.9万口和98.5万只,分别比1988年增长53.3%、167%和84.8%。其中奶牛达到6.8万头,比1988年的2.62万头增长1.6倍。猪牛羊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3.8万吨、1.18万吨和14.4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1.63倍、1.14倍和2.43倍。其中奶产量占到全省总量的40%多,人均占有量达到全省的10倍和全国的15倍左右。畜牧业总收入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整个农业正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山阴县为全国农区最大的乳品生产基地,应县为全国504家粮棉大县之一,右玉县人均养羊连续九年居全省之首。植树造林成效明显。森林覆被率由1988年的14.75提高到16.7%,木材蓄积量由1988年的180万立方米增加到208万立方米。右玉、应县实现基本绿化达标。乡镇企业快速增长。总产值达到42.14亿元,比1988年增长6.2倍;营业收入达到41.9亿元,比1988年增长7.7倍。 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能源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原煤生产能力由建市前的4210万吨增至4750万吨,提高13%。1995年原煤生产达到历史最高的3937万吨,比1988年的1468万吨增长1.68倍。近两年,随着煤炭市场的不断变化,全市原煤生产逐步走上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路子,产量有所下降,1998年原煤总产3524万吨,比1988年增长1.4倍,年均递增9.2%。发电装机容量由1988年的136.2万千瓦扩大到237.7万千瓦,提高74.5%。发电量达到113.6亿千瓦时,比1988年的63.1亿千瓦时增长80.1%。食品、建材、医药等新兴工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了一批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非煤工业企业。如全省最大的山阴乳品集团、市亚麻集团,全国靠前的朔城区精淀粉厂,全省唯一的专业麦芽厂,全省第二大糖厂应县糖厂,还有中外合资的朔唯陶瓷公司、神泉制药厂等。特别是乳品工业,发展很快,全市乳制品产量达到12184吨,比1988年的5183吨增长1.35倍,占到全省的60%左右。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34亿元,比1988年的20.8亿元增长5.44倍;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15.9亿元,比1988年的19.8亿元增长4.85倍。199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0.45亿元,比1988年的20.61亿元增长2.42倍,年均递增13.1%。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增加值28.96亿元,比1998年增长31倍,年递增15.2%。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形势基本平稳。199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6.4118亿元,比1988年的1.38亿元增长3.65倍,年均递增16.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0.59亿元,比1988年的7.07亿元增长8.98倍;各项贷款余额达91.93亿元,比1988年的10.59亿元增长7.68倍。城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全市共有商贸企业269个,从业人员51446人;市区有商业网点18916个,综合贸易市场350个。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13亿元,比1988年的5.54亿元增长4.08倍,年均递增17.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分别控制在97.3%和99.1%以内。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路建设在1995年实现镇镇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三通”目标的基础上,1998年,全市又提前两年实现了“九五”期间“4388”公路建设目标(打通四个出境口,修通三条专用线,80%乡通油路,80%村通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平川大村通油路,为全省第二个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地市。目前全市已有86个乡镇通了油路,占到乡镇总数的81.3%;1733个村通了公路,占到行政村总数的94.6%。其中怀仁县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右玉至左云、右玉杀虎口至内蒙、平鲁二道梁通内蒙、应县通繁峙4个出境路口已全部打通。投资1.47亿元、全长69.8
关键词: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