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自治县翻译公司
相关词:石柱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旧称“石砫县”,1959年称“石柱县”[1])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中东部,西临长江,东与湖北省相邻,距离重庆321公里,是重庆下辖的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距离重庆最近的一个。汉代时为蛮族所并吞;宋代置石砫安抚司,元代初置石砫军民府,盖以石潼关及砫蒲关而命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1913年改石砫县,1959年改称为石柱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山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总人口54万人。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建县,因县城南宾镇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男女石柱”而得名。
石柱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处东经107度59分至108度34分,北纬29度39分至30度32分之间,是三峡库区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邻彭水县,西南靠丰都县,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州区接壤。全县幅员面积3012.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万公顷,森林面积11.53万公顷。石柱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七曜山、方斗山两大山脉平行排列斜贯全境,形成两道天然屏障,横亘南北,形成“两山夹一槽”的特殊地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状下降。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境内以中山、低山为主,兼有山原、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水充沛。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长江南岸重庆市中部,是集“老、少、穷、山、淹”五位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靠湖北省利川市,南依彭水县,西南连丰都县,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县市接壤。总幅员面积3012.5平方公里。全县地处巫山、大娄山中山区,呈“两山夹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征,最高海拔1934米,最低海拔118米,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全县辖8个区,58个乡(镇),496个村。1996年底总人口48.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16万人,以上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9%,有耕地面积45.29万亩,草坡面积72.79万亩。长江沿县境西北端流过,有37公里江岸线,被三峡库区淹没面积达10.2平方公里,动态移民1.3万人。全县交通便利,公路通车里程1110公里,国道318线穿境而过,与重庆、武汉等沿江大中城市相连。已开通1.1万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汛,实现国内国际电话直拨,已建成2.4万千瓦水力发电体系,石柱至丰都的110千伏输变电线路与涪陵、重庆电网相连,电力充足。境内土地肥沃,植被繁茂,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2.3%,有水杉、银杏等珍稀植物,是全国有名的“长毛兔之乡”,“黄连之乡”石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原始森林大风堡、土家乐园毕兹卡绿宫、高原明珠黄水湖、中国一号水杉母树、天然画廊油草河等景区(点)和喀斯特地貌大观园千野草场、明清古镇西沱云梯街、千年古刹银杏堂、秦良玉古战场遗址万寿寨、全国最大的龙河岩棺群等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上,土家族人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出了土家人的情怀;饮咂酒吸出了“五龙棒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的气势,西兰卡普(土家织绵)织出了“五谷丰登”、“福绿寿喜”……这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更是一片开放的土地。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建设的大好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形成了“一园”(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一场”(千野草场)、“一街”(西沱土家风情街)、“一人”(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总体发展布局,充分利用新三峡环湖游给我县旅游业带来的良好机遇,营造大环境、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把石柱建设成为三峡库区融休闲观光,民俗欣赏和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民族、生态旅游大县。 p>
关键词:石柱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