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翻译公司
圣地亚哥最好的翻译公司
基本信息 圣地亚哥是由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于1541年2月12日所建立,建立之时命名为“Santiago del Nuevo Extremo”(新埃斯特雷马的圣地亚哥),命名的缘由是以圣雅各伯之名和巴尔迪维亚的西班牙故乡埃斯特雷马杜拉结合而来。建城仪式在Huelén山丘(现圣卢西亚山)上举行,巴尔迪维亚之所以选择在该地建城,是由于当地的气候、丰富的植被、马普丘河的水源以及容易的防守形势。
圣地亚哥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城。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瓦尔迪维亚率领150名骑兵来到这里,在位于现在城市中心的圣卢西亚山上修筑了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陆上的第一座炮台,并在山下用泥砖和草木建筑了一批原始的住宅区,这就是圣地亚哥城的雏形。1818年4月5日,经过智利争取独立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役——迈普之战后,圣地亚哥成为智利的首都。公元19世纪因智利发现铜矿并逐渐大规模开采,城市迅速得到发展。在随后的年月里,数次遭受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市区历史性建筑物受到严重毁坏。今天的圣地亚哥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人口534万,是智利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圣地亚哥市所在的地区夏季(10月至次年3月)气温并不太热,最热的1月份平均温度是20℃左右;冬天也不太冷,最冷的7月份平均温度也有8℃左右。宜人的气候使圣地亚哥城风光绮丽、婀娜多姿。这里一年四季,棕榈婆娑,绿草如茵,各种鲜花争相吐艳。圣地亚哥的美丽的城市背景更是令人赞叹不已。从市区可以眺望远处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顶峰。清晨,雪峰四周云雾缭绕;中午,阳光普照,光芒四射;
傍晚,朵朵白云飘荡在山腰。随着风、云、雨、雾的天气变幻和朝阳、夕照彼往此至,雪峰不时地出现银灰、银白、淡青、浅紫或深红的色彩,有时几种色彩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迷人的画面。
智利是世界上第三大产铜国,也是世界上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圣地亚哥市,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铜的存在,到处都可以看到铜的光辉。漫步市区,每隔不远眼前就会出现一座精工细琢的纪念铜像,这些铜雕刻大小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耸立在市区“宪法广场”上智利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沃伊金斯将军的铜像雕刻,横刀跃马,气壮山河。那一座座铜像雕刻,让人目不暇接,仔细观赏,仿佛置身于铜像的世界,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不论在商店的橱窗里,还是在智利朋友的家中,举目便是闪闪发光的各种铜制器皿:铜碗、铜盆、铜壶、铜杯、铜烟具……并且每件器皿上面雕有人物、风景、花草以及兽类等。商店里的铜制手工艺品,更是新颖别致,手工精细,令人爱不释手。宾馆、饭店以及居民家庭的门窗、桌子等都是铜镶边,或者有铜的装饰。亲朋自远方来,也总是以铜制艺术品相赠送。
圣地亚哥的市区在历史上是以圣卢西亚山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圣卢西亚山高230米,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直通山顶。山上有古希腊雅典式的白石门廊,门廊两侧是古朴、苍劲的巨型壁画。满山都是茎干肥硕、形态各异的仙人掌,色彩艳丽的花草点缀其间。山腰有一处“石泉”,泉水缓缓从造型优美的石雕顽童怀抱的罐子中流淌出来,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形成一潭碧水。山岗上的古堡、雉堞和铜炮年代久远,迄今保存完好。站在古堡前俯视全市,长3公里、宽100米的奥希金斯大街横贯全城,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两侧高楼大厦林立;解放广场、宪法广场、巴格达诺广场等历历在目;市区和近郊的天主教堂、主教堂、市政厅、邮政大楼、智利大学、天主教大学、国民学院、国家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等,一览无余。
市区东北部的圣克里斯托瓦山,海拔1000米,山上有用大理石雕成的巨型圣母像,山坡花草林木之中建有天文台和动物园,被称为“首都公园”,是圣地亚哥市的旅游中心。2007年10月31日与安徽省合肥市结为友好城市。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位于国境中部,西临瓦尔帕莱索,智利第一大城市,南美洲第4大城市,坐落安第斯山脉,气候温和。
标准时区:-4 时区 UTC/GMT -4 个小时
夏时制开始时间:2010-10-10
夏时制结束时间:2011-3-13
经纬度:纬度:南纬33°26’ 经度:西经70°40’
电话区号:国家区号:+56(智利)地区区号:2旅游景点圣地亚哥武器广场 1541年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Pedro de Valdivia)在圣地亚哥建城,随即下令在城市中央修建武器广场。根据西班牙惯例,在美洲建立的城市的广场选址需平坦、空旷。最初广场有绞架,象征着皇家法权。通常,广场周边建筑为教堂、皇家法院、国库、市政厅、监狱以及权贵们的住所。
广场始建初期,中央停放满载农货的木轮马车,因此广场也成为城市主要贸易市场。殖民时期形成了一些狭长的固定摊位,缘此形成了广场周围的一些小巷。1860年,受当时欧洲潮流的影响,广场开始花园化,中央开辟了一条花香草绿、树木葱郁的散步小径。
武器广场最近的一次整修是在1998-2000年。此次整修腾出了一片没有植被的空间,而在另一角则植满了智利棕榈和其它枝繁叶茂树木。每个周四和周日的早晨,在大教堂大弥撒结束后,市政府乐队会在广场的藤蔓棚架下奏乐。武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已被智政府宣布为“特色街区”。广场北面西侧为中央邮局,中间原皇家法院现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智利历史博物馆,东侧为圣地亚哥市政府。西面自北向南依次为大教堂、神圣艺术博物馆、大主教宫。
广场四周建筑除西班牙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保护文物外,有两件雕塑具有特别的含义:广场东边的骑马铜雕和西北角上的印第安头像雕塑。雕像为征服者Valdivia骑马塑像,坐骑无缰绳。马并非拉美土著动物,西班牙殖民者带入拉丁美洲,印第安人视马为神物。首都市中心广场征服者Valdivia骑着无缰绳的马雕塑造型引起印第安人的不满,多年来曾引发多起印第安人的游行抗议。为解除疑虑,市政府在广场其对角方向塑造了印第安石雕头像,模糊的眼部造型意味着对印第安历史和文化的追溯和思念。圣地亚哥大教堂 圣地牙哥主教教堂
始建于1748年,原教堂无钟楼。1780年当时的主教向西班牙皇室推荐罗马建筑师华金·托埃斯卡进行大教堂和小教堂正面的修缮,教堂加以了新古典主义风格,两座钟楼在他去世一年后的1800年底完成。该教堂内共有三个拱形长廊,每个长廊长度均超过90米。智利历任大主教的遗骸均保留在大教堂内。中央邮局 始建初衷为圣地亚哥第一居所,即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的私人住所。殖民时期为历任总督官邸,自1810年智利独立至1846年,为总统官邸;1846年以后政府办公地点以及总统官邸迁至La Moneda宫,即现在的总统府。此后不久,建筑失火,然而有几面墙劫后余生,仍巍然屹立。1882年被建筑师Ricardo Brown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中央邮局大楼的前身。1908年,为迎接智利独立百年庆典,建筑师Ramon Feherman为中央邮局增加了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第三层,并增加了一个穹顶。现该楼用于中央邮局,在邮局二层设有邮政博物馆。圣地亚哥市政府 该建筑原为圣地亚哥建城期间的市政厅和监狱。18世纪下半叶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1891年毁于大火。1892年至1895年在原址重建,自此,首次成为圣地亚哥市政府所在地。圣地亚哥市政府主要机构均在该大楼办公,中央大厅经常举办展览等活动,对外开放,市民可进入参观。奥希金斯大街 圣地亚哥最出名、最重要的街道,是奥希金斯大街。它如一条纽带,串联起密如蛛网的大街小巷,通往四面八方。奥希金斯大街上的绿树繁花里,有一座座栩栩如生、神韵飞扬的青铜雕像,主要反映了智利人尊重历史及宽以待人的精神。人民心目中最敬爱的人物,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条街道的奥希金斯。
大街旁有香味四溢的海鲜餐厅、五光十色的夜总会和夜店的霓虹灯,将原本宁静的街头变得活泼亮丽。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应有尽有,但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外国货品充斥,本国货品却寥寥可数,这是受到低关税的影响。国家历史博物馆 原皇家法院和国库所在地,建于殖民时代末期1804-1807年。其建筑师Juan Goycolea为大教堂建筑师托埃斯卡的学生,因此建筑也延续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虽经历了多次修缮,建筑正面却保持了原样。然而,这座建筑的原始职能只延续了两年,智利独立后至1846年(总统官邸由中央邮局迁往La Moneda宫)之前,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1981年重新修复。1982年成为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前哥伦布时期至20世纪的7万多件文物。地方风俗 智利圣地亚哥追求开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任何情况下的流产都是非法的,夫妻能否离婚尚有争议。但是,圣地亚哥却出现了许多“比基尼咖啡厅”,男士们在这些咖啡厅可以欣赏服务小姐们性感的比基尼泳装。这些咖啡厅的开放气氛与当地的严谨风俗格格不入,但在圣地亚哥却已出现了约130家这样的咖啡厅,它们被视作智利首都现代气息的标志。一位当地男子称:“有人去海滩看女人,有人则到咖啡厅来看。在咖啡厅不会出现什么丑闻。”
据称,在这种咖啡厅里没有坐位,只有一张吧台隔开男士们与服务小姐。如果说在拉美亲吻面颊是男孩与女孩们打招呼的传统方式的话,这种亲吻在“比基尼咖啡厅”就变得颇为色情。曾经有人试图将这种咖啡厅理念传到更为开放的阿根廷,但没有成功。业内人士称:“这种咖啡厅之所以不能在阿根廷开张,是因为阿根廷人习惯于在沙滩上欣赏女性的裸露胸部。‘比基尼咖啡厅’只能在圣地亚哥运作,因为智利的男人非常闭塞。”
圣地亚哥翻译公司案例 | ||
圣地亚哥移动 | 圣地亚哥联通 | 圣地亚哥电力公司 |
圣地亚哥铁通 | 圣地亚哥石化集团 | 圣地亚哥电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