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翻译公司
相关词: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是中国重庆市著名的文化中心,区域性商业中心,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教文化区。沙坪坝区有时简称“沙区”,或“沙磁区”。全区面积396平方千米,包括13个街道,11个镇,是重庆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户籍人口近74万,实际居住人口175万。抗战时期沙坪坝是全国的学术教育重镇,汇集了以国立中央大学为代表的多所学校。东邻渝北区、江北区和渝中区,南、西界九龙坡区、璧山县,北接北碚区,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50余年间,沙坪坝历经5次区划调整,目前区辖石井坡街道、童家桥街道、磁器口街道、山洞街道、联芳街道虎溪街道,陈家桥街道,西永街道等13个街道,歌乐山镇、井口镇、青木关镇、凤凰镇、回龙坝镇、土主镇、西永镇等8个镇。
沙坪坝区重庆市沙坪坝区是红岩精神发祥地(渣滓洞、白公馆)、抗战遗址密集区,国共和谈、百年学府、千年古镇,融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沙坪坝历史上是与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全区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了19所高等院校、 87所全市最好的中小学。全区90万常住人口中有30多万学生,8万多科技教育工作者,是西部的人才聚集区。域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发展繁荣兴旺。沙坪坝区沙坪坝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西部,东滨嘉陵江,西抵缙云山,幅员面积396.2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歌乐山、中梁山地区,歌乐山森林公园1938年定名,2003年创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沙坪坝从周朝的巴国属地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国家级重庆图书馆今年6月已投入使用。沙坪坝区交通通讯畅达,是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道。全国铁路集装箱网络重庆中心站、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和国家二级火车站等七个火车客货站棋布于此;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五条,成渝、渝长、上界高速公路纵横域内。抵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需半个小时。沙坪坝区工业基础雄厚,是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区内工业门类齐全,有嘉陵集团、西南药业、康明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42家,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有力帆集团、渝安集团、华洋集团等知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已形成汽摩配件、电子电器、生物化工三大产业支柱。沙坪坝区旅游资源丰富,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形成了歌乐山名山旅游、磁器口古镇旅游、都市休闲购物旅游、田园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沙坪坝从周朝的巴国属地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学校、工厂、医疗机构迁入,沙坪坝从此人才荟萃,蜚声中外。1938年2月6日,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南开中学、重庆电力炼钢厂和由京沪平(北平)津等迁入该区的中央大学、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研究院博物院、北平师范大学劳作专修科、药学专科学校等科教文化机构及工业企业界、金融界发起创建重庆沙磁文化区。1939年划入重庆建置重庆市沙磁区,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区和重庆主要工业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功能定位于文化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沙坪坝区。 红岩魂广场(二期)
公元前11世纪,原住川东一带的巴人部落征服其它部落候,由周武王封为巴国,定都江州(今重庆)。汉时沙坪坝地区已较繁荣,先后形成磁器口、化龙桥及沙坪坝附近人口聚居的处所。唐宋而后,沙坪坝区成为古渝州的通都驿道。清时,沙坪坝区已是巴县文化发达地区,西里之首。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府西迁,重庆襟江背岭,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国共两党无数军政界名人要人,文学、科学、艺术、教育、理论学术、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如冯玉祥、张治中、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张伯苓、李四光、马寅初、阳翰笙、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等名扬中外的泰斗人物云集沙坪坝区,沙坪坝成为国统区著名的文化区,盛极一时,蜚声中外。1936年,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先生公开发表《理想中的重庆文化区》,首次倡议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建立文化区。文中说:“重庆市之应建立新文化区,其意义不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发展,而尤关系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1938年2月,重庆沙磁文化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文化区最初以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学校、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中央电台、四川省立重庆女子职业学校等文教单位为主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化中心大西迁和陪都沙磁区及歌乐山中央迁建区的划定,沙磁文化区的范围迅速向四面扩展,其外围边沿东至嘉陵江对岸的磐溪、柏溪,南达李子坝、华岩寺,西越歌乐山顺成渝公路直抵青木关,至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到青木关温泉寺办公,并在青木关老关口附近创建国立音乐院(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前身)。
关键词: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