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翻译公司
专业翻译公司_北京翻译公司
中文版中文 英文版英文 俄文版俄文 法文版法文 加入收藏加入收藏
意大利文版意文 韩文版韩文 日文版日文 德文版德文 设为首页设为首页

青海翻译公司

发布时间:2013-05-25

相关词:青海 青海省: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青海省简称青。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接,西南部毗连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邻接四川省,西北部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纬31°39~39°19,东经89°35~103°04。东西跨1200公里,南北纵贯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7.5%,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居中国第四位。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湟水河谷已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氏族公社文化遗址。羌族于公元前2世纪移居青海。公元前121年,汉代霍去病进军湟水沿岸,在西宁市以西置临羌县。西汉时设护羌校尉。公元4年,设西海郡。397~414年,鲜卑族在青海省东部建立南凉国。隋设西海、河源二郡。唐、宋为吐蕃属地。元代东北部为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其余属吐蕃、朵甘思等处宣抚使司。明属西蕃地。清时东北部设西宁府,北属青海蒙古额鲁特部,南为玉树等土司属地。1928年设青海省,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驻西宁市。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特点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塔尔寺坐落在西宁市西南的湟中县鲁沙尔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殿宇相连,白塔林立,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瞿昙寺,位于乐都县城东南25公里,系明代建筑。回廊墙面上布有约400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绝。青海湖距西宁约120公里,为中国最大的咸水内陆湖。此外还有孟达山、柴达木、马厂塬遗址、西海郡古城遗址等。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接,西南部毗连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邻接四川省,西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地理位置介东经89°20′—103°05′,北纬31°40′—39°15′之间。东西跨1200千米,南北纵贯800千米,面积72.2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总面积的7.5%,居全国第四位。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为6860米,最低点为1650米。在总面积中,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气候】全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全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青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4种居中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21种列全国前10位。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石棉储量居全国第1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田16处、气田6处。据全国第二次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盆地总的石油资源有12.44亿吨,已探明2亿吨;天然气资源已探明472亿立方米。水能: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可装机2376万千瓦,在全国省区中名列第五。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优势明显,可建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已建和拟建的大型水电站有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积石峡等7座。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达3161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省内仅陆栖动物就达270多种,占全国的12.5%,其中经济兽类有110种,占全国的25%。各种鸟类294种,占全国的16.5%。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257种的野生动物中,分布在青海省区域内的有68种。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乡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和48.68%。0―14岁人口125.60万人、15―64岁人口381.3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为16.32‰,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比上年上升0.3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80万人,比上年少增0.4万人。
【人口增长率】  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7‰,控制在10‰以内。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8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 2004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6个,招生数320人,在学研究生618人,毕业生84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9所,招生数0.95万人、在校生2.95万人、毕业生0.5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2%、12.8%、21.6%;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1所,招生数0.72万人、在校生1.87万人、毕业生0.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倍、80.3%、18.1%;普通高中143所,招生数3.48万人、在校生9.21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2%、15.0%、17.6%;初中学校364所,招生数7.71万人、在校生22.32万人、毕业生6.31万人;普通小学2995所,招生数9.91万人,在校生51.26万人,毕业生8.0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338人,在校生23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70万人,比上年增加0.30万人。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465.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60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7.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16.4%、10.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3.0:46.5:40.5转变为12.4:48.8:38.8。
【财政收入】 2004年,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7.33亿元,增长12.5%。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 2004年,工业完成增加值227.06亿元,增长16.4%。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 2004年,农业完成增加值57.81亿元,增长3.8%。粮食总产量88.47万吨,比上年增产1.9%。
【外贸状况】 2004年,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
【外资利用状况】 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引进省外资金到位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支柱产业】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讯现有电讯:2004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76.28万户,增长17.8%,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6.70万户,增长45.2%。本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7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6.77万户,增长16.4%,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6.47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上升到38.9%。交通
【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59条专线贯通全省东西,总铺轨里程1100余公里。2004年,全年交通运输业共完成货物周转量 139.4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1%。其中,铁路84.86亿吨公里,增长11.6%。全年完成货运量6655.93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铁路1308万吨,增长19.7%。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45.1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铁路18.63亿人公里,增长13.6%。全年客运量4600.9万人,比上年增长7.2%。其中,铁路385.5万人,下降5.5%。
【公路】 截止2004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8059公里,其中国道5条,4295公里;省道23条,3595公里;县道244条,10069公里;乡道283条,8857公里;专用公路84条,1243公里,已初步形成了以8条国省道(即G109、G227、G214、G315和G215以及省道平大公路、西久公路、阿赛公路)为主骨架的干支相连,脉络相通,通达全省城镇乡村和通往外省的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171公里,一级公路144公里,二级公路3382公里,三级公路6850公里,四级公路14775公里。全省县、乡公路里程18926公里,已通公路的乡395个,占全省398个乡(镇)的99.2%,已通公路的村3763个,占全省4133个行政村的91%。
【航空】 民航通航上万公里,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格尔木、拉萨等地的航班。2004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04亿吨公里,增长62.8%;完成货运量0.23万吨,增长53.3%;完成旅客周转量3.29亿人公里,增长40.6%;全年客运量22.4万人,增长41.8%。
【水路】青海省的第一个航运基础设施项目龙羊峡库区航运工程于1991年建设,现已交付使用,并已发挥其社会效益,工程主要建设项目:一个4型港口(龙羊港)、三个港点(沙沟港、白剌滩港点、曲沟港点),91.5公里航道,三条下河引道,各3公里汽车轮渡线,以及与其相配套的通讯导航等设施,工程总投资额1580万元,港口以客运为主,客运吞吐量2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2万吨/年。全省现可通航里程度344.5公里,主要分布如下:龙羊峡库区91.5公里,李家峡库区33公里,(李家峡库区航运工程完工后可增加21公里),青海湖现可通航223公里,全省现有船舶96艘,其中客船91艘,货船及工程船5艘,驳(囤)船7艘,船舶总吨位置2885总吨,载客量1478客位,总功率4542公里。
关键词: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