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翻译公司
相关词:普陀区
普陀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北部,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毗邻,东与闸北区交界,西与嘉定区接壤,北与宝山区相连。它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有上海“物贸中心”之称。沪宁、沪杭两条高铁路线会合于大型枢纽上海西站。区机关大院南北紧靠沪宁高速公路,西南距虹桥机场8.4公里,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公里。区域面积54.83平方公里。普陀区商业繁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文物点40余处,涵盖工业遗产、宗教建筑、文教建筑、民居宅邸、革命史迹等。苏州河蜿蜒流经该区,岸线长达21公里,为上海各区之首。区常住人口约113万人。
普陀区地处上海市西北部,与静安、长宁、闸北、嘉定、宝山等区接壤,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3个镇。普陀拥有繁荣的工商业,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教育与医疗资源,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是沪西的宜居新城区。2009年,全区户籍总人口87.26万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5444人,死亡人口7174人,户籍自然增长率-1.99‰,计划生育率99.59﹪。至年末,常住人口113.59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22.70万人。区内共有44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
历史文化传承 普陀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文物点40余处,涵盖工业遗产、宗教建筑、文教建筑、民居宅邸、革命史迹等各种类型,正在考古挖掘中的元代水闸遗址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普陀区段苏州河畔是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拥有中央造币厂旧址、福新面粉厂旧址、江苏药水厂旧址、上海啤酒厂旧址、天利氮气厂旧址等近20处工业遗产。普陀区有着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区内不仅有上海现存唯一的元代地面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如寺,还有闻名东南亚地区的玉佛寺、沪西清真寺等宗教寺庙。普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有“赤色沪西”的美称,区内留存许多工人革命运动遗址。近年来,普陀区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苏州河沿岸已建、在建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和纪念馆多达10余个,具体为造币博物馆、印钞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纺织博物馆、游艇游船博物馆,火花博物馆、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海上动漫博物馆、成龙电影艺术博物馆、苏州河展示中心、上海半岛艺术中心、刘海粟美术馆展览分馆、上海当代作家手稿作品收藏展示馆、顾正红纪念馆和长风生态商务区工业遗址园,初步形成以近现代工业文化为主体、高雅文化和红色文化为补充的博物馆展示走廊。
良好区位优势,普陀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外围,内、中、外三道环线均从区内穿 环境优美的居住区过,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7号线、11号线以及在建的轨道交通13号线,连接上海各中心区和邻近郊区、交通快捷方便。普陀位于沪宁发展轴线的起点,也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陆上门户和交通枢纽,沪宁高速从这里通向江苏等内地省份,204、312两条国道从区内起始,可达长江流域和东北、西北地区。2009年1月,上海西站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使沪宁城际铁路及上海市轨道交通11、15号线等实现多条轨道交通线的立体“零换乘”,未来每年客流集散量将达一亿人次,成为长三角大都市“三小时”交通圈的重要保证。
优越的商贸物流条件,基于普陀的区位优势,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同志曾要求我们把普陀区建设成为“上海物贸中心”和“上海西大堂”,按照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建成了中山北路物贸街,形成了一批大型生产要素市场的集聚,区内大型市场成交额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是上海唯一的陆路口岸型物流园区,已经形成了城市配送物流和医药物流的产业特色,全市70%的超市、卖场物流在这里配送。2009年12月,长风生态商务区内的跨国采购中心破土动工,这一集会展、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重大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功能性平台之一,是未来跨采大会的举办地、国际国内贸易组织的永久性驻地。
广泛的合作交流基础,普陀区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加强国内合作交流的一系列指示神, 中环市级商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内省区市相关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截止2009年底,普陀区共与全国40座城市结为友好城区,辖区内驻有兄弟省区市各级各类办事机构120家,其中省级办事处16家。全区每年吸纳1500户左右的各地企业来区投资,注册资金约50亿元左右。区政府还支持和鼓励在区企业到外省市投资、发展,目前共有数十家企业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资办企业,投资额累计达到200亿元左右。
发展目标和思路,普陀区新一轮发展,将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牢牢把握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 浦西最大的公园——长风公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举办世博会的机遇,更加注重强化商贸物流功能,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和谐新普陀建设。
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商贸业、科技产业、房地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通过载体建设、功能平台建设和大企业引进,努力发展金融业、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商贸业发展要通过商圈建设、业态调整和品质提升,从社区性商业向高层次、广辐射的高档商业转型,从国内商品流通向沟通国内外商贸转型;科技产业发展要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形成行业集聚、促进高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房地产业发展要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服务重点地区开发,继续提高商办楼宇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比重,搞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从以新房开发为主逐步向房地产服务为主转型。加快楼宇经济发展,落实“1+30+N”的楼宇经济发展格局,推动商办楼宇开发建设,确保国浩长风等楼宇年内竣工和投入使用,全区商办楼宇总量达到340万平方米。落实楼宇经济发展政策,重点加强绿洲中环中心新长征中典雅的武宁路桥环大厦、明珠国际广场等商办楼宇的招商引资和税收落地工作,同时着力打造产出较高、特色较明、形象较好的重点商务区和品牌商办楼宇,使全区“亿元楼”总量达到6幢。
加快园区经济发展,落实“1+2+N”的园区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和功能提升。西北综合物流园区要以物流商务、物流信息、物流技术开发等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突出保税物流中心和陆上货运交易中心两大功能性项目,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服务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新型物流陆港。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功能规划和产业定位,根据向服务业功能区转型的要求,加强规划调整,按照服务业功能区的标准推进总部办公楼宇项目开发。
以科技园区作为区科技产业的发展基地,通过规划定位和相应产业 宜居的新都会政策的配套实施,使园区科技产业的集聚度和产出率有较大提高。继续推进同济大学沪西科技园区、化工院科技园的建设;搞好科技大厦、电科大厦等科技楼宇的产业集聚和税收落地工作。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认定企业,支持符合科技产业发展导向的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和公共平台服务,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区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投入3.6亿元。
继续推进“十大节能工程”,推进绿色照明工程,实施15项企业设备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节能。加强重点能耗企业节能工作。重点推进建筑节能,推广节能性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应用。大力实施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加强废水污染物排放管理和大气污染治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提高废弃物收集、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参与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发展循环经济。
长风生态商务区从以项目建设为主逐步转为以招商运营为主 普陀夜景,完善内部基础设施条件,优化长风生态商务区综合投资环境。重点推进跨国采购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凸显长风生态商务区城市地标的功能。中环商务区加大整体包装宣传力度,着力改善周边与内部的交通条件和商务环境,建好梅川路等特色商业街区,提升商业品质与辐射能级。真如城市副中心将继续推动长江实业项目和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确保地下南北通道、南广场、桃浦东路-真南路下立交等项目顺利进行。长寿地区的商务商业品质将进一步提高,通过完善功能布局,聚焦楼宇经济,提升商业品位,促进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商业繁华,商务便利的核心区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公建配套和重点学校建设项目,实施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区校两级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中教育办出特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区妇婴保健院在长风生态园区的整体建设,完成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完成区图书馆新馆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资源 普陀医院整合,继续推进区文化馆退租还文,启动百位作家创作历程访谈资料库建设。 关注民生福利,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努力促进劳动就业。继续实施就业统计、分析、专报制度,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巩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规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劳动者市场化择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安置工作,继续保持本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切实搞好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完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逐步提高
普陀区原为老工业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中共早期活动家李启汉、邓中夏、项英、李立三、刘少奇等都曾在区内领导工人运动。昔时工业以纺织、面粉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已迅速成为各门类工业竞争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区。由于开展市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物流业、商业、现代都市型工业、旅游和服务等第三产业,经济逐年上升。 普陀区原来棚户陋屋较多,潭子湾、潘家湾、朱家湾、药水弄为旧上海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1951年,开始建设上海第一个人民新村——曹杨新村,此后陆续建成新村60余处。1992年,普陀区进入第三次住宅建设高潮,10多年来,“三湾一弄”已得到全面改造,全区出现300多座命名的精品大厦,拥有数百幢时尚楼房。新区开发的典范——215万平方米的万里城和旧区改造的典范——160万平方米的中远两湾城,成为全市住宅建设的示范点。旧区改造也使市政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前,全区上下正为全面建设新普陀而努力。如今,在新一轮发展中,普陀区将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商贸服务区,基本确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亮丽“西大堂”城市形象的重要规划。 普陀区的名胜古迹有:玉佛禅寺,江南名刹,以供奉白玉雕释迦牟尼坐像和卧像而得名;真如古寺,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一次的真如文化庙会在此附近举行;沪西清真寺,上海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沪西工人文化宫,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长风公园,全市以水秀著名的大公园,园内有建于湖底的大洋海底世界,两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花卉节在此举办;此外,还有长寿公园、海棠公园、未来岛公园等。
关键词: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