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县翻译公司
相关词:梁平县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目前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县,原名梁山县,西魏元钦二年(553年)置,1952年12月3日因与山东省梁山县(1949年9月改平原省昆山县为梁山县)县名重复,以县境高梁山麓有平坝,更改为梁平县至今。渝万高速公路与318国道、达万铁路通过本县。幅员面积1892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人。梁平县,原名梁山县,现为重庆市辖县,位于重庆市境北部,东邻万州区,南接忠县、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达州市的大竹县、达县、开江县接界。东西长52.1千米,南北宽60.35千米,总面积1892.1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85万公顷,林地面积5.55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4.73万公顷。辖8个乡、25个镇,有315个村、2519个村民小组、23个社区居委会。
梁平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峡谷区,界于东经107°24′-108°05′、北纬30° 田园风光
25′-30°53′。地貌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形成山、丘、坝兼有而以山区为主的特殊地貌。境内有东山、西山和中山,均呈北东走向,平行排列,互不衔接。山区海拔500—1221米,面积60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东山(黄泥塘背斜)和西山(明月峡背斜)因山顶出露的嘉陵江组灰岩被水溶蚀成为狭长的槽谷(在东山为城南槽、在西山为百里槽),两翼须家河组沙岩相对成为陵峡的山岭,故为“一山两岭一槽”型。中山(南门场背斜)顶部未出露嘉陵江灰岩,无溶蚀现象,仍保持“一山一岭”型。在“三山”之间分布着许多起伏不平的丘陵,东南和东北为深丘,中部和西北部为浅丘。梁平县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接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幅员面积18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5万公顷,林地面积5.55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4.73万公顷。辖8个乡、25个镇,有315个村、2519个村民小组、23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梁山镇。2004年末人口88.3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68万人,农业人口77.63万人。人口出生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1.5‰。其地处高台,平均海拔450米。境内山、丘、坝兼有,以丘陵为主。主要山脉有东山、西山和中山,在东山与西山之间有渝东第一大坝——梁平坝子,面积100.73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膏、石灰石、磷铁、钾和天然气。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经济作物主要有果品、蚕、茶叶、油菜、花生、甘蔗、苎麻。名优土特产品有梁山柚、虎蜜柚、柑橘、双桂啤酒、奕虹豆筋、山桂牌广味香肠、豆笋、豆干、竹壳、竹凉席、竹帘等。旅游景区(点)有全国重点寺庙、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双桂堂,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市级风景名胜区百里竹海,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蟠龙洞古驿道等。西周、春秋,县地属庸国。战国时属巴国、巴郡。秦、西汉,属巴郡月忍县(治今云阳)梁平属于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气候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偏少.主要特点是:春季气温不稳定,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多伏早,秋多绵雨,冬季暖和,无霜期较长,湿度大,云雾多。 2010年5月6日凌晨到2时左右,重庆垫江县、梁平县发生12级大风天气,造成房屋垮塌、农作物受损和人员伤亡。梁平县以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春季(10~22℃)自3月5日~5月27日止,计84天;夏季(>22℃)自5月28日~9月15日止,共111天;秋季(22~10℃)自9月16日~11月28日止,计74天;冬季(<10℃)自11月29日~3月4日止,计96天。四季的特点是夏长秋短.但由于县境内的海拔高度的不同,各地四季的长短亦不一样,随着海拔的增高,春季的开始期推迟,夏季缩短,秋季的开始期提前,冬季增长。 气温 梁平海拔高低相差1000米,具有垂直气候特征。民国26~28年,年均气温17.3℃.1952~1981年,常年平均气温16.6℃.曲水、石安、福禄等乡镇的河谷地带最高达18℃,梁山镇、仁贤、礼让、新盛、屏锦、袁驿等平坝地区为16.5℃左右,东、西两山各乡为14℃。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7.3℃;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5.4℃。常年旬平均气温最高是7月下旬,为28.1℃,最高年(1953年8月中旬)为31.4℃;常年旬平均气温最低是1月中旬,为5.2℃,最低年(1953年1月上旬)为1.7℃。极端最高气温(1953年8月19日)为40.1℃,极端最低气温(1977年1月30日)为零下6.6℃;多数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在3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2℃左右。
关键词: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