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比绍翻译公司
几内亚比绍最好的翻译公司
简介人口 约160万。全国有27个部族,其中富拉族、巴兰特族、曼丁哥族占全国人口的80%。全国通用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通用克里奥尔语(无文字)。几内亚比绍居民中大约三分之一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拜物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几内亚比绍国徽直至2009年3月,几内亚比绍人口为1,548,159人,99%的国民为黑人,当中分为3类,包括集中于北部和东北的Fula和说Mandinka话的人、住在南部海岸地区的Balanta及Papel和居于中央和北部海岸地区的Manjaco和Mancanha。余下的多是穆拉托人(黑人和葡萄牙人混血儿的后裔)。纯葡萄牙人属极少数,因为几内亚比绍独立后大多葡萄牙殖民者迁出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比绍人口增长率是2.07%。出生率十分高,每1000人中有49.92个新生婴孩,平均每名妇女出生7.56个婴孩。但死亡率亦高,每1000人中有16.53人死亡。几内亚比绍人口的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短,男性的预期寿命只有45.05岁,女性预期寿命为48.75岁。
44%的人口使用Kriol,一种深受葡萄牙语影响的克里奥尔语。只有14%的人口使用官方语言(葡萄牙语)。其余使用其他非洲语言。宗教 约50%的人口信奉传统宗教。信奉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45%,主要是Fula和说Mandinka话的人。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当中多为天主教徒。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尚未开发。主要矿藏有铝矾土(蕴藏量2亿吨),磷酸盐(储量约1亿吨)。沿海可能有石油。森林覆盖率约为38%。渔业资源丰富。地理历史地理 最早来到几内亚比绍沿海地区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在1446年发现几内亚比绍,称该地为葡属几内亚。在1600年前,葡萄牙人建立了少量贸易站。葡萄牙人从几内亚比索地区贩运奴隶至佛得角。当时,葡萄牙人声称对整个几内亚比绍拥有主权,但他们实际控制范围很有限。
19世纪,奴隶贸易的衰微令葡萄牙人向内陆找新利益。葡萄牙人对内陆的佂服十分缓慢,且遭遇激烈反抗。另外,葡萄牙损失了很多土地给法属西非,包括繁荣的Casamance河流域。葡萄牙亦曾为Bolama而和英国争论,经美国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于1870年的介入,最后Bolama归入葡属几内亚。1879年,葡属几内亚从葡属佛得角分开,在此之前,葡属几
内亚归葡属佛得角管理。
1915年:葡萄牙的殖民运动才完成。但零星抵抗到1936年才停止。
1941年:行政首都从Bolama迁往比绍。
1952年:经修正宪法后,葡属几内亚殖民地改名为“葡萄牙海外领地”。
1956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African Party for the Independence of Guinea and Cape Verde)成立。
1961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开始组织武装游击队对抗葡萄牙,虽然葡萄牙增加驻军至超过3万5千人,该党仍不断扩张势力。
1968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已控制几内亚比绍大部分地区。
1973年9月24日:几内亚比绍宣告独立。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以93比7的投票结果,承认几内亚比绍独立。几内亚比绍在非洲位置1974年9月10日:葡萄牙正式承认几内亚比绍独立。
1980年:当时的总理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发动政变推翻政府。
1981年11月至1984年5月:权力落入由维埃拉所领导的革命委员会。
1984年:单党制的国会通过新宪法,选出维埃拉继任下一任总统。在该制度下,总统同时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亦是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的领导和军方首领。1983年、1985年和1993年曾传出有政变计划推翻维埃拉控制的政府。
1994年:举行第一次多党总统和国会选举。
1998年:一场军事暴动引发内战。
1999年:维埃拉总统被驱逐。
2000年:举行选举,昆巴·雅拉(Kumba Ialá)当选总统。
2003年:威利西摩·科雷亚·赛亚布拉(Veríssimo Correia Seabra)将军发动政变,拘捕昆巴·雅拉,理由为“Kumba Ialá不能解决困难”,国会大选并被多次延期,最后于2004年3月举行。
2004年10月:赛亚布拉将军和其他人在一场军事叛变死去,引起广泛的动乱。
2005年6月:举行首次自昆巴·雅拉被捕后的总统大选,昆巴·雅拉亦参选这次选举,但最后由前总统维埃拉胜出。
2007年4月9日:总统维埃拉任命马尔提诺·达法·卡比为政府总理。
2009年1月:巴蒂斯塔·塔格梅·纳·瓦伊参谋长命令总统卫队解散,接着发生纳·瓦伊参谋长遭到暗杀未遂的事件。3月1日:首都比绍的军队司令部大楼发生爆炸案,纳·瓦伊参谋长在爆炸事件中身亡。3月2日凌晨:认为纳·瓦伊参谋长是遭到总统的人马杀害的叛军士兵袭击总统府,杀害了总统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该国的首相卡洛斯·戈梅斯以及国家安全顾问路易士·桑卡确认总统已经身亡,但是尚未公布详细状况。政府军透过国营广播电台宣告叛军已经是“孤立的势力”,并且将要进行镇压,同时也强调如果叛军愿意遵守宪法,也会给予保障。目前比绍市内已有派驻军队戒备,并且暂时关闭民营广播公司,目前比绍市内没有很大的混乱。3月3日几内亚比绍临时总统雷蒙多·佩雷拉即3日上任。他是国会议长。佩雷拉说,他会在“依宪法规定,于60天内举行选举之前,承担国家元首职权”。
9月8日几内亚比绍当选总统马兰·巴卡伊·萨尼亚宣誓就职。自然地理 几内亚比索位于非洲西部,包括比热戈斯群岛(Bijagos Archipelago)等岛屿,西邻大西洋,北邻塞内加尔,东方、南方邻几内亚,,面积达36,1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300公里,最高点约300米,境内东部为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则为海岸平原。除东南隅多丘陵外,其他地区均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主要河流科鲁巴尔河由东北向西南注入大西洋,水量较大,富航运。
气候
几内亚比索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通常炎热潮湿。6月到11月是季风型雨季,吹西南风。12月到5月是旱季,吹东北哈马丹风(harmattan)。几内亚比绍地图政区地理 全国划分为3个省,下辖8个区、36个县。各省名称:北部、东部、南部。
几内亚比绍分为8个区(regiões)和1个自治县(sector autónomo),区下设县(sectores)。
各区如下:
巴法塔区(Bafatá)比翁博区(Biombo)比绍自治区(Bissau)博拉马区(Bolama)卡谢乌区(Cacheu)加布区(Gabu)奥约区(Oio)基纳拉区(Quinara)通巴利区(Tombali)
省和区COKE2004C1991.12.1面积(km)首府比绍Bissau1354,983197,60078北部省 2比翁博 Biombo2163,83560,400840比绍 Bissau卡谢乌 Cacheu22164,676147,0005,175卡谢乌 Cacheu奥约 Oio23179,048156,1005,403法林 Farim东部省3巴法塔 Bafáta31182,959143,4005,981巴法塔 Bafatá加布 Gabú32178,318135,0009,150加布 Gabú南部省 4博拉马 Bolama4127,95926,7002,624博拉马 Bolama基纳拉 Quínara4252,13444,8003,138福拉孔达 Fulacunda通巴利 Tombalí4391,93072,4003,736卡蒂奥 Catió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 1,295,841979,20236,125比绍Bissau政治政体 1999年7月7日国民议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新宪法。这是几内亚比绍1974年以来通过的第二部宪法。根据新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宪法,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议长、政府总理以及最高法院院长和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等国家重要职务必须由纯几内亚比绍血统的人担任。总统的任期为5年,只能连任一次。
由于以马内为首的军人继续干政,几比局势曾数度紧张。2000年11月,马内扬言对政府动武,战事一触即发,但最终多数将领倒戈支持亚拉政权,马内被击毙。2001年1月23日,因亚拉总统未与抵运协商即宣布改组政府,抵运党籍政府成员集体辞职。后两党谈判未果,抵运遂宣布成为反对党,执政联盟破裂。此后,亚拉总统多次改组政府,并于2002年11月15日以时局不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议员进行颠覆和背叛国家的活动为由解散议会,宣布将在三个月内举行立法选举。根据宪法,政府随之自动下台。11月16日,亚拉总统任命马里奥·皮雷斯为看守政府总理,并于18日组成看守政府。但由于资金短缺等问题,立法选举一直未能如期举行。
2003年9月14日,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塞亚布拉发动政变,逮捕亚拉总统等,成立恢复宪法和民主秩序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会),塞自任军委会主席、临时总统。20日,军委会宣布塞辞去总统职务,并于23日任命企业家、无党派人士恩里克·罗萨为过渡总统,社革党总书记安东尼奥·阿图尔·萨尼亚为过渡政府总理。28日,军委会与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签署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政治过渡宪章》,成立由塞亚布拉任主席的全国过渡委员会,确定6个月内举行议会选举,之后一年内举行总统选举。10月3日,过渡政府成立。
2004年3月28日,几比举行议会选举。几佛独立党获102个议席中的45席,原执政党社革党获35席,团结社会民主党获17席。5月9日,罗萨总统任命几佛独立党主席卡洛斯·戈梅斯为总理。1几内亚比绍2日,戈组成几佛独立党政府。10月6日凌晨,部分曾参加联合国利比里亚维和行动的士兵在首都比绍发动哗变,要求发放拖欠的维和津贴以及其他军人薪饷,并杀害了塞亚布拉。在葡语国家共同体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斡旋下,几比政府与哗变军人于10日签署谅解备忘录,政府作出发放欠饷和津贴、提高军人待遇等承诺,哗变军人同意返回军营。11月11日,新任总参谋长等军方领导人就职。几内亚比绍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塔格梅·纳·瓦伊2009年3月1日晚在部队总部大楼遭遇炸弹袭击身亡。瓦伊遇刺几小时后,部分士兵围攻总统官邸。军方发言人和政府官员2日均证实,总统贝尔纳多·维埃拉中弹身亡。6月5日早晨,几内亚比绍总统候选人、国土管理部长巴西罗·达博在其住所被杀害。宪法 1999年7月通过并颁布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几比实行半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总理、政府成员均由总统任命。总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1次。总统、总理、议长等要职只能由父母均在几比出生的纯正几比血统公民担任。
总统选举
本次总统选举第一轮于2009年6月28日进行,选举结果:马兰·萨尼亚 37.5%;昆巴·亚拉 27.9%;恩里克·佩雷拉·罗萨22.9%;其他候选人共11.6%,第二轮选举于2009年7月26日进行,选举结果:马兰·萨尼亚 63.3%;昆巴·亚拉 36.7%议会 全国人民议会行使立法权,每年召开4次例会,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制定法律,并负责监督国家法律的执行。常设机关为常务委员会,在议会闭会和被解散期间,行使议会职权。议员任期为5年。
议会选举
本次议会选举于2008年11月16日举行,各党派所占席位如下:非洲独立党67席、社会革新党28席、共和党3席、民主联盟和新民主党各有1席。政党 现有27个政党,主要有:
(1)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Partido Africano da Independência da Guiné e Cabo Verde-PAIGC):简称几佛独立党,执政党。1956年9月19日创立。党员约30万人。初期成员主要为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的爱国者。宗旨是实现民族团结,捍卫和巩固独立,为创建在人民团结一致、社会公正和法治国家基础上的民主社会而战斗。1973年几比独立后开始执政。1977年11月确定为几比和佛得角两国共同的执政党。1981年1月,佛得角另立新党,11月,几比党决定沿用原名,从此两国一党的状况宣告结束。在1999年11月举行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中失利,沦为反对党。在2004年3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获相对多数,重新成为执政党。主席卡洛斯·戈梅斯。
(2)社会革新党(Partido da Renovação Social-PRS):简称社革党。反对党。创建于1992年1月24日。党员约50万人。在工人、农民中影响较大。其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主张优先进行国家建设、建立民主法制、实施良政,倡导民族团结与和解。在2004年3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位居第二。2002年11月,党主席阿拉马拉·尼亚塞辞去党内职务。代主席阿尔贝托·南贝阿(Alberto Nambeia),总书记安东尼奥·阿图尔·萨尼亚(António Artur Sanhá)。
其他政党包括:
团结社会民主党(Partido Unido Social Democrata)、
几内亚比绍抵抗运动(Resistência da Guiné-Bissau)、
变革联盟(União para a Mudança)、
民主与进步全国联盟(União Nacional para a Democracia e Progresso)、
几内亚比绍社会联盟(Aliança Socialista Guineense)、
几内亚比绍社会民主—公民论坛(Fórum Cívico Guineense - Social Democracia)、
民主社会阵线(Frente Democrática Social)、
几内亚国家独立解放阵线(Frente da Libertação para a Independência Nacional da Guiné)、
几内亚比绍保护联盟(Liga Guineense para a Protecção)、
几内亚比绍民主运动(Movimento Democrático Guineense)、
汇合党(Partido de Convergência)、
民主党(Partido Democrático)、
民主社会党(Partido Democrático Social)、
几内亚比绍拯救民主社会党(Partido Democrático Socialista para a Salvação Guineense)、
人民宣言党(Partido do Manifesto do Povo)、
进步党(Partido do Progresso)、
几内亚比绍人民党(Partido Popular Guineense)、
革新与进步党(Partido da Renovação e Progresso)、
社会党(Partido Socialista)、
社会民主党(Partido Social Democrata)、
团结劳工党(Partido da Solidariedade e Trabalho)、
民族团结党(Partido da Unidade Nacional)、
民主阵线(Frente Democrática)、
几内亚比绍爱国者联盟(União dos Compatriotas Guineenses)、
全国和解党(Partido da Reconciliação Nacional)。全国委员会 原为全国过渡委员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改称“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成员除主席(即总统)外均为副国家元首级别,且全国委员会协助议会立法和执法,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政要 成员名单如下:
总理:卡洛斯·戈梅斯(Carlos Gomes Júnior),
行政改革部长:卡洛斯·科斯塔,
国防部长:卡洛斯·西尔瓦·巴尔贝罗(Carlos Silva Barbeiro),
经济和区域一体化部长:卡洛斯·穆萨·巴尔德(Carlos Mussa Balde),
教育部长:马尔塞利诺·瓦斯(Marcelino Vaz),
财政部长:伊素夫·萨尼亚(Issuf Sanha),
渔业部长:阿尔曼多·拉莫斯·达·西尔瓦(Armando Ramos da Silva),
外交、国际合作和侨务部长:玛丽亚·达·孔塞桑·诺布雷·卡布拉尔(Maria da Conceicao Nobre Cabral),
卫生部长:卡米洛·西蒙斯·佩雷拉(Camilo Simoes Peireira),
内政部长:希普利亚诺·卡萨马(Cipriano Cassama),
司法部长:卡尔梅利塔·巴尔博萨·罗德里格斯·皮雷斯(Carmelita Barbosa Rodrigues Pires),
劳工和公共事务部长兼社会团结、家庭和消除贫困部长:费尔南多·戈麦斯(Fernando Gomes),
自然资源和环境部长:斯纳雷斯·桑布(Snares Sambu),
住房和公共工程部长:迪奥尼西奥·卡比(Dionisio Cabi),
农村发展部长:索拉·恩基林·纳·比查(Sola Nkilin Na Bitcha),
社会通讯部长:费尔南多·门东萨(Fernando Mendonca),
旅游部长:弗兰西斯科·康杜托·德·皮纳(Francisco Conduto de Pina),
贸易、工业和手工业部长:路易斯·奥利维拉·桑卡(Luis Oliveira Sanca),
交通和通信部长:维森特·布卢特(Vicente Blute),
退伍军人事务部长:博阿塔·南巴查(Boata Nambatcha),
青年、文化和体育部长:阿迪亚托·迪亚洛·南迪格纳(Adiato Diallo Nandigna)司法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国家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均由共和国总统任命。最高法院院长玛丽亚·多塞乌·席尔瓦·蒙泰罗(女)(Maria do Céu Silva Monteiro),2004年2月6日就职。总检察长奥克塔维奥·伊诺森西奥·阿尔维斯(Octávio Inocêncio Alves),2003年11月15日就职。外交国策 【对外关系】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强调外交为发展服务。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吴邦国会见几内亚比绍总统决争端的原则。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支持并参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西非地区事务,支持西非一体化进程。重视发展同葡萄牙、法国等欧盟国家及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2003年9月发生军事政变以来,将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经济援助作为外交重点。几比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葡语国家共同体等组织成员国。与近60个国家建交。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9·11”事件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际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一个由少数西方大国主宰、发展不平衡的世界难以维持长久的和平与安定。
关于非洲形势:认为虽然某些国家的和平进程取得重要进展,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趋势得到加强,但非洲远没有实现稳定与发展,部分地区冲突仍在持续,贫困化加剧。呼吁国际社会帮助非洲走出困境。
关于非洲联盟:认为非盟的成立标志着非洲国家联合自强的努力进入了新阶段。非盟将推动非洲国家更好地依靠自身力量处理本地区事务,维护自身利益。
关于经济全球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是一把“双刃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不仅无法真正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反而在全球化冲击下被边缘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自几佛独立党领导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之初,中国即向该党提供政治、财政等援助,并为其培训了数十名干部。1974年3月15日,两国建交。1990年5月26日,几比与台湾建立所谓“外交关系”,31日,中国宣布中止同几内亚比绍的外交关系。1998年4月23日,中、几比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复交后,双方关系发展较快。2006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维埃拉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3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期间,会见了几比过渡政府总理萨尼亚。10月,应中国政府邀请,几比过渡政府外交、国际合作和侨务部长若昂·若泽·席尔瓦·蒙泰罗率团出席在澳门召开的中国—葡萄牙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2003年部长级会议。8月和10月,几比社会革新党第一副主席马马杜·贾洛和商业、旅游与手工业国务秘书苏莱马内·贾西先后访华。
2004年,中方访几比的有: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3月)、外交部部长助理吕国增(9月)。几比方访华的有:外交、国际合作和侨务部长桑布(6月)、过渡政府渔业部长乌斯纳·夸德(3月)、新政府国防部长戈梅斯(9月)、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第二副主席、几比全国人民议会第一副议长萨图·卡马拉·平托(11月)。1月16日,中国新任驻几比大使田广凤向过渡总统罗萨递交国书。
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745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728万美元,进口17万美元。
中国驻几内亚比绍大使:田广凤。馆址:AVENIDA FRANCISCO JOAO MENDES,BISSAU,C.P.66。地区号:00245。电话:203637。传真:203590。
几内亚比绍驻华大使:尼古劳·多斯桑托斯(Nicolau dos Santos)。馆址:北京市朝阳区塔园外交公寓2-2-101。电话/传真:65327106。同葡萄牙的关系 同葡保持传统特殊关系。两国签有友好总协定,合作范围涉及农业、工业、通讯、航空、渔业、水电、文化教育、新闻、体育、司法和行政管理等。两国设有混委会。葡是几比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和最大援助国。2003年9月几比军事政变后,葡派员协助几比过渡政府工作,并多次提供援助。7月,几比外长芭尔德访葡。11月,过渡总统罗萨正式访葡。现有100多名葡专家在几比工作。葡每年向几比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名额。
【同法国的关系】两国于1975年建交。1998年几比发生兵变后,法国支持塞内加尔和几内亚出兵几比并提供军用物资。1999年5月,几比军人因不满法偏袒维埃拉而焚烧法驻几比使馆,两国关系一度紧张。法并谴责武力推翻维埃拉总统。亚拉总统执政后,法表示愿恢复与几比新政权的全面合作。2003年几比军事政变后,法向几比过渡政府数次提供援助。同美国的关系 两国于1976年建交。美国国际开发署在比绍设有代表处,在农业、水利、医疗卫生、教育和沿海安全等方面提供援助。1988年,美国第一次向几比派遣和平队。1998年几比内战后,美国际开发署驻比绍代表处撤离,迄未恢复。同非洲葡语国家的关系 重视发展同安哥拉、佛得角、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关系。是非洲葡语五国首脑会议成员、葡语国家共同体创始国之一。同佛得角的关系 几比和佛得角人民曾在几佛独立党的统一领导下携手进行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两国独立后,继续保持两国一党的局面。1980年,维埃拉发动名为“调整运动”的政变后,遭到佛政府的谴责,两国关系恶化,佛得角另立新党—佛得角非洲独立党。198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2003年几比军事政变后,佛外长参加西共体代表团赴几比斡旋。同几内亚的关系 两国来往密切。1985年2月14日,经海牙法庭仲裁,两国海域争端得到圆满解决。1998年6月几比兵变后,几内亚出兵协助维埃拉政府,后及时抽身。2003年11月,几比过渡总统罗萨对几内亚进行工作访问。同塞内加尔的关系 两国签有友好条约和经贸等十几项协定。两国对海域划分有争议,曾就此诉诸日内瓦国际仲裁法庭和海牙国际法院。几比同塞南部要求独立的卡萨芒斯地区接壤,曾促成塞政府与卡地区反政府武装卡萨芒斯民主力量运动达成停火协议。近年来,双方成立了边境定期接触机制。2003年8月,亚拉总统访塞。9月几比军事政变后,塞总统、外长均曾赴几比斡旋。10月,几比过渡总统罗萨访塞。军事军委会 原称“恢复宪法和民主秩序军事委员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改称“军委会”,军事指挥机关和全国的安全保障机关,由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员组成,总统任军委会主席,总理任军委会第一秘书,国防部长任主任委员,军委会负责指挥全国军队和警察,巩固国防。军力 军队称人民革命武装部队,创建于1964年11月16日。共和国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政府设国防部,下辖总参谋部,总参谋长由总统根据政府建议任免。实行义务兵役制,士兵服役期为2~3年,军官为10年以上。
三军总兵力7250人,预备役军人2000人。现任军队总参谋长若泽·扎莫拉·因杜塔(José Zamora Induta)。2006年国防支出860万美元。民族解放战争 今天,在人们的心目中,葡萄牙只是很平凡的一个欧洲国家,然而曾几何时,她却是世界上的头等殖民强国。从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初,由亨利王子(唐·恩里克王子)推动的大航海时代使葡萄牙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帝国,其霸权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在这几百年里,为了世界霸权,葡萄牙军队进行了无数次战争,但是由于对这些战争的记载大多数由葡萄牙文写成,因此在英文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语言的今天,并不广为世人所知。
本文的目的虽然不是研究葡萄牙的殖民政治,但是为了叙事的方便还是要提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葡萄牙的殖民政策就是其海外领土并不是“殖民地”,而是葡萄牙国家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海外省”。虽然根据各地发展状况不一而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但是要都听命于里斯本。另外,在安东尼奥·奥利维拉·萨拉查博士(Antonio de Olivera Salazar)统治葡萄牙的年代里,虽然他一直拒绝承认,但是目前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萨拉查博士的政权在政治上是右翼的独裁政权。历史学家们的结论是有根据的,在萨拉查博士统治葡萄牙期间,只在里斯本召开过一次国民大会,另外关于葡萄牙秘密警察镇压萨拉查博士政敌的记录比比皆是。
无论如何,葡萄牙人对于自己民族的包容性是相当自豪的,这种自豪感不是没有理由的:尽管葡萄牙人或多或少地对非洲人存在一些种族歧视,但是在葡萄牙历史上从来也没有颁布过类似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那样臭名昭著的法令。里斯本允许所有的非洲殖民地保留自己的习俗,语言以及宗教,同时还接收相当数量的“同化民”。“同化民”的意义是指那些会讲葡萄牙语,信仰基督教,有能力供养自己以及自己家庭,并且宣誓忠诚于葡萄牙的非洲人。这些“同化民”被给予与葡萄牙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包括各种权利和义务。
由于这些相对宽松的殖民政策,因此在过去的五百年中,虽然在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地里不乏起义、暴动,甚至来自于外部的入侵,但葡萄牙人总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葡萄牙的非洲“海外省”爆发一连串新的起义时,葡萄牙人隐隐地感觉到:时代变了。最开始是“同化民”们有了异样的感觉,他们开始了解在非洲老家发生的事,对老乡们的民族主义抱有同情心,特别是当葡萄牙非洲“海外省”的周边国家纷纷独立以后,这种感情就愈加强烈。而他们的葡萄牙人邻居则要花上整整十三年的时间才能充分体会到这种感情。葡萄牙空军 在葡萄牙与几内亚比绍、安哥拉、莫桑比克的战争中,葡萄牙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葡萄牙军队在非洲总共驻有两万名军人和以百五十架飞机。这些飞机多数很陈旧,但是在对非洲人的战争中却非常有效,它们包括北美航空公司的T-6“哈佛人”,B-26“入侵者”轰炸机,洛克希德PV-2“海王星”,另外还有比较先进的F-84“雷暴”战斗机、F-86G“佩刀”战斗机以及菲亚特G.91战斗机。葡萄牙空军在非洲的运输机群包括六十六架“诺拉特拉斯”、C-54、C-47、DC-6以及波音-707运输机,另外还有数量较少的“奥斯特”轻型飞机和Do.27单发轻型联络用机。除此以外,还有八十五架SA.316B“云雀III”以及SA.330“美洲狮”直升机,这些直升机在名义上隶属于葡萄牙陆军,但实际上由空军的飞行员负责驾驶。必须指出的是,葡萄牙陆军和空军之间的关系很好,相互间配合紧密,其默契程度甚至可以媲美二战中德国空军与陆军之间的关系。“雷暴”战斗机在葡萄牙空军的编制中还包括伞兵部队——这一点多少让他们的陆军同行不太高兴。作为空军的地面分遣队,外号“猎人伞兵”的葡萄牙精英伞兵部队部署在每一个葡萄牙空军基地。在安哥拉战争的开始阶段,他们在作战时主要由诸如C-47“天空霸王”或者“诺拉特拉斯”等大型军用运输机投送。但是在葡萄牙空军开始大规模地接收使用“云雀III”直升机后,“猎人伞兵”就基本转变为直升机载伞兵了,这个变化使“猎人伞兵”在作战时的弹性和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云雀III”直升机有五个座位,一个标准的“猎人伞兵”小队由二十五人组成,因此在行动时需要出动五架“云雀III”。“猎人伞兵”在作战时与葡萄牙空军的其他部队协调作战,因此总是能够及时得到喷气式或者螺旋桨式战斗攻击机的空中火力支援。另外还有一种空中支援的形式,“猎人伞兵”称之为“直升机加农炮”,即将“云雀III”直升机机身左弦部份的舱门拆除,在空出来的位置上安装2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当“云雀III”充当伞兵运输直升机时,“直升机加农炮”在战斗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近距对地攻击利器。经济体制 农业国,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农业、调整工业和基建项目、改革商业体制、整非洲法郎顿国营企业、鼓励私人投资等措施。1987年4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开始执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1997年3月,几比加入西非经济货币联盟;5月,原货币比索开始兑换非洲法郎;7月底,比索作废。1998年开始的内战使几比经济倒退约10年。1999年开始,几比经济呈恢复性增长。2000年底,几比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入“重债穷国减债计划”,但由于无法达到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指标,该计划长期得不到落实,援助资金迟至2004年初才被解冻。2002年,几比发生严重旱灾,农作物大面积歉收,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工业 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2003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4%,从事工业的人口只占劳动人口的1%。农牧渔业 2004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农业人口约占全国劳动力的85%。可耕地约90万公顷,已耕地45.4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木薯、豆类、马铃薯、甘薯等。近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7 1998 1999
水稻 12.5 12.5 13
腰果 5.1 6.1 6
木薯 1.6 1.6 1.7
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全国约有300万公顷牧场,20%的农业人口从事牧业。近年家畜存栏数如下(单位:万头、万只):
1995 1996 1997
牛 49 50 51
猪 32.5 33 33.5
绵羊 26.5 27 27.5
山羊 28.5 29.5 30.5
近年渔业产值增长较快,1997年税收已达9.1亿非洲法郎(1.56亿美元),是1995年的两倍。沿海地区以捕鱼为业的人口约有4000~5000人,年可捕量25~35万吨,现实际年捕捞量约20万吨。向外国人发放捕鱼许可证和海产品出口是几比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交通运输 无铁路,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内河和近海航运占有重要地位。
公路:总长3500多公里,其中二级、三级公路(沥青路面)约550公里。
水运:内河和近海航运通航里程达1800多公里;主要港口比绍港,年吞吐量约50万吨。
空运:首都附近有奥斯瓦尔多·维埃拉国际机场,可供波音747等大型飞机起降;拥有中型客机两架,每周有定期航班往返塞内加尔、佛得角和葡萄牙。财政金融 财政困难,连年赤字。近年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非洲法郎):
2000 2001 2002 2003
收入 315 456 304 297
支出 306 335 475 430
差额 9 121 -171 -133
截至2004年10月,外汇储备(不含黄金)2.2亿美元。2002年外债总额6.99亿美元。对外贸易 外贸多为逆差。近年外贸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2000 2001 2002 2003
出口额 62.1 62.9 50.7 68.7
进口额 62.2 61.9 67.9 68.8
差 额 -0.1 1.0 -17.2 -0.1
主要出口产品为腰果、花生、棉花、冻虾、冻鱼、原木等。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6%以上。主要进口商品是粮食、燃料、润滑油、运输设备和建材等。主要贸易伙伴为印度、乌拉圭、葡萄牙、塞内加尔、意大利等国。
2003年,向印度出口额占几比出口总额的62.6%,乌拉圭23.7%,意大利4.4%,丹麦2.5%。主要从下列国家进口:塞内加尔占几比进口总额的18.1%,葡萄牙14.7%,印度14.4%,中国9.5%。外国援助 2000年共接受双边、多边及其它官方发展援助8040万美元。近年主要外国援助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1998 19992000双边援助64.8 32.1 41.6葡萄牙 10.813.815.0荷兰7.12.211.1法国4.41.96.7瑞典9.2 5.52.5瑞士5.61.3 2.5多边援助31.020.338.8欧洲联盟9.116.317.4世界银行4.8-0.610.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6-0.76.5援助总额95.852.4 80.4外交国际问题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9?11”事件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际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一个由少数西方大国主宰、发展不平衡的世界难以维持长久的和平与安定。
关于非洲形势:认为虽然某些国家的和平进程取得重要进展,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趋势得到加强,但非洲远没有实现稳定与发展,部分地区冲突仍在持续,贫困化加剧。呼吁国际社会帮助非洲走出困境。
关于非洲联盟:认为非盟的成立标志着非洲国家联合自强的努力进入了新阶段。非盟将推动非洲国家更好地依靠自身力量处理本地区事务,维护自身利益。
关于经济全球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是一把“双刃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不仅无法真正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反而在全球化冲击下被边缘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同中国关系 自几佛独立党领导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之初,中国即向该党提供政治、财政等援助,并为其培训了数十名干部。1974年3月15日,两国建交。1990年5月26日,几比与台湾建立所谓“外交关系”,31日,中国宣布中止同几内亚比绍的外交关系。1998年4月23日,中、几比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复交后,双方关系发展较快。
2003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期间,会见了几比过渡政府总理萨尼亚。10月,应中国政府邀请,几比过渡政府外交、国际合作和侨务部长若昂?若泽?席尔瓦?蒙泰罗率团出席在澳门召开的中国—葡萄牙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2003年部长级会议。8月和10月,几比社会革新党第一副主席马马杜?贾洛和商业、旅游与手工业国务秘书苏莱马内?贾西先后访华。
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602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599万美元,进口3万美元。文教教育 独立以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约占国家财政预算的17%。但近年来由于执行结构调整计划及内战等原因,经济极为世界名画《穿衣玛哈》困难,教师罢工此起彼伏,使得教育部门受到严重打击,小学生失学率达47%,中学生失学率达75%。2002年,成人文盲率为59%。全国主要有小学、中学和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卡布拉尔大学为几比第一所公立大学,2004年1月正式开学。每年向国外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直至2003年,总人口的识字率估计为42.4%,男性为58.1%,女性则为27.4%,远低于男性。音乐 几内亚比索的音乐多与多节奏的gunbe有关。Gunbe是几内亚比索音乐的标志,但多年的社会动荡令Gunbe和主流听众脱节。
葫芦是该国主要的乐器,用于演奏极快和富节奏感的复杂舞曲。几内亚比索人常用Kriolu语(一种深受葡萄牙语影响的语言)创作歌词,内容幽默,亦和时事息息相关,特别是爱滋病。新闻出版 现全国发行5种报纸。主要有《前进报》(政府机关报,发行量5000份)、《比绍日报》、《消息报》等。
几内亚比绍国家通讯社:官方通讯社,创建于1972年3月。无驻外分社或记者。
几内亚比绍国家广播电台:成立于1974年9月。用葡萄牙语、克里奥尔语及其它地方语言播音。每天播出14小时。
几内亚比绍国家电视台:1989年11月14日正式开播,每天均播出电视节目。宗教 几内亚比绍有27个民族,其中富拉族、巴兰特族、曼丁哥族占全国人口的80%。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通用克里奥尔语(无文字)。1/3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拜物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其它宗教。旅游入境提示 几内亚比绍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当地医疗条件极差,需自备防疟疾的药品。社会治安状况极差,犯罪率高,交通状况很差,全境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外出旅游食品需自带。
奉行反帝、反殖、不结盟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威胁,不许外国在其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维护非洲团结统一,发展同非洲国家特别是同葡语国家的关系,积极参加地区性经济合作,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4年3月15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入境须知 入境者须持有效护照和旅行机票;如系旅游团,须持团体旅行证明;如系驻几比外交使团人员,须持几比外交部签发的外交几内亚比绍人员身份证。同时,须填写外国人入境单,无需填写健康卡和申报所携带外汇。几比虽是外汇管制国家,但换汇未作特别的限制,人们可持外币在银行和兑换点自由兑换。市面仅流通西非法郎。
几比入境条件较宽松,入境者可带适量的个人随身物品和少量的烟酒,但不包括家用电器和违禁品。
几比医疗条件极差,缺少基本的医疗设施和手段,是典型的缺医少药的穷国家。遇有突发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偶有公布。几比有一家保险公司,设有医疗保险项目,形同虚设。
社会治安状况极差,犯罪率高。外出须注意人身安全。一旦发生意外,报警极不方便。
交通状况很差,全境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比绍市有5、6家规模很小的旅行社,经办国内旅游。近半年比绍市有几辆破旧的公共汽车。外出旅游须自带食品和药品,尤其是预防疟疾的药品。
几内亚比绍中国驻几内亚比绍大使馆电话:00245-203637,传真:00245-203590 几内亚比绍警察局:117、121
首都门德斯中心医院:110
几比社会和政局不稳,法律尚不健全,凡涉及到外国人的法律问题,一般找当地律师进行协调。协调未果,再上法院。
几比气候炎热潮湿,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6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约25℃。
几比承认双重国籍。
几比无参考网站。
其它,几内亚比绍位于零时区,比北京晚8小时。当地传染病很多,疟疾、伤寒、霍乱、艾滋病等是主要威胁。
几内亚比绍翻译公司案例 | ||
几内亚比绍移动 | 几内亚比绍联通 | 几内亚比绍电力公司 |
几内亚比绍铁通 | 几内亚比绍石化集团 | 几内亚比绍电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