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公司_北京翻译公司
语通全球北京翻译公司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翻译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首页>> 翻译公司大全>> 厄立特里亚翻译公司

厄立特里亚翻译公司

厄立特里亚最好的翻译公司
简介国名  厄立特里亚国(The Commonwealth of eritrea)。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靠近旗杆为红色等腰三角形。红色部分中有一个由三枝黄色橄榄枝构成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畜牧业,蓝色象征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财富,黄色象征矿产资源,橄榄枝象征和平。国徽  呈圆形。圆面上绘有一只骆驼,圆周以花冠和饰带装饰,下方的饰带上写着厄立特里亚的国名。
  厄立特里亚国徽面积: 124320平方公里。人 口  469万(2008年估计)民族  有9个民族:提格雷尼亚(约占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尔(5%)、萨霍(5%)、希达赖伯(2.5%)、比伦(2.1%)、库纳马(2%)、纳拉(1.5%)和拉沙伊达(0.5%)。提格里尼亚和提格雷族人占多数,阿法尔族人在其东南部居多,影响较大。每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主要语言有提格雷尼亚语、提格雷语。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信徒各占一半,另有少数信奉天主教和传统拜物教。语言  官方语言为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和英语,其他通用语言有阿姆哈拉语和意大利语。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货币  厄立特里亚纳克法
  国庆节: 4月27日首都  阿斯马拉(Asmara),人口约50万。国家元首  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兼共和国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Issias Afwerki),1993年5月22日当选,1997年上半年连任。重要节日  独立日5月24日(1993年);武装斗争纪念日:9月1日(1961年)地理历史地理  公元2世纪以后,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地区逐渐成为现今埃塞俄比亚境内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9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衰落,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亚形成国家后,其历代君王始终未放弃对厄立特里亚的统治。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厄立特里亚沿海岛屿,于1557年占领马萨瓦港,后将这一地区交其下属埃及总督统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主义者在阿萨布取得立足点,出兵马萨瓦,并向内陆扩张。
  1889年,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签订《乌西阿尔条约》,承认意对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占领区的统治。
  1890年,意将各占领区合并为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1941年,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托管地。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宣布放弃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战胜国将厄立特里亚归属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允许厄立特里亚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独立的政府。
  1952年,联邦成立,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曾长期为厄独立而斗争。
  1958年,逃亡国外的一部分原厄联邦政府官员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
  1961年后,厄人民先后成立了厄解放阵线(厄解阵)、厄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等反对埃塞统治的组织,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1970年后,厄人阵成为独立解放战争的主力军。
  1991年5月,厄人阵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并肩作战,推翻门格斯图政权,解放厄全境,成立厄临时政府。随即同埃塞过渡政府达成协议,厄于两年内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厄的独立问题。
  1993年4月23~25日,厄举行全民公决,以绝对多数赞成厄独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正式宣告独立。自然地理  厄立特里亚地图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相连,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1200公里,隔海与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连接欧、亚、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内中心地带为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向西至苏丹逐渐倾斜,向东至红海平原陡降。草原与半荒漠广布,沿海有狭长平原,海滨多珊瑚礁。最大的河流是马雷布河,全长440公里,流域面积23455平方公里。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凉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为15℃,热季(5月至6月)气温为25℃。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东部除阿斯马拉东北有一狭长的多雨带外,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呈沙漠状态。资源地理  主要矿产有铜、铁、金、镍、锰,重晶石、长石、高岭土、钾碱、岩盐、石膏、石棉、大理石。地热资源丰富,红海沿岸和西部地区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气,迄未探明储量。目前有16家外资企业与厄政府进行矿业开发合作,预计首座金矿将于2010年底投产。厄水资源缺乏,境内河川不多,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土地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5.8%。政区地理  全国共有6个区,分别为:南红海区,北红海区,安塞巴区,加什·巴尔卡区,南部区和中部区。
  厄立特里亚地图政治政体  厄立特里亚风景厄立特里亚独立后,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政府先后于1994年和1997年进行两次内阁改组。1997年厄制宪议会通过了新宪法。1998年2月19日,厄人阵党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九次会议,讨论了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厄政治、经济形势报告和工作报告。5月,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两国严重军事对峙。此后,政府集中力量处理冲突问题。6月,国民议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讨论厄埃冲突及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会议认为厄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埃塞侵犯厄主权、破坏国际公认的边界及其对厄领土的公然入侵。重申危机只能通过和平的、法律的方式来解决;要求勘定边界、通过仲裁解决纠纷、边界地区非军事化、无条件停止敌对行为、开始直接对话。谴责埃塞政府侵犯厄人人权。
  独立后,厄政府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1998年~2000年, 厄与埃塞俄比亚发生边界战争。2000年两国签署和平协议。2001年上半年,厄公布“选举法”和“政党组织法”草案,拟于当年底举行大选,逐步实行多党制。但随后党内发生严重政治分歧,选举无限期推迟。2002年,厄颁布《选举法》,明确提出“多党制不符合厄现状”。近年来,伊萨亚斯总统将巩固政权、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地方党政军力量,严控境内外反对派,同时采取利民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稳定。宪法  1993年5月19日,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发布政令,规定厄将在未来的4年内起草一部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和政治多元化的宪法,并在4年过渡期后进行立宪政府选举。1994年4月,全国制宪委员会成立。1996年7月,新宪法草案出台。1996年12月,制宪议会成立,1997年5月23日,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新宪法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设总理,总统直接领导内阁;政教分开,宗教平等;民族语言一律平等,不明确国家官方语言。原拟于1998年底进行全国大选,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元首。但大选未按期举行。议会  厄立特里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立法机构,共150人组成,由“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中央委员会75名成员、60名制宪议会成员及15名厄侨民代表组成。职能是制定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批准预算和选举国家元首。国民议会由全民普选产生,任期5年;议长由任命代表大会议员选举产生,任期5年,现由伊萨亚斯总统兼任。1997年1至3月,厄进行了第一次地方议会选举,完成了国家地方政权建设。登记选民的90%参加了投票,最后选出405名议员,其中女议员122人。2004年5月19日,举行第三次地方议会选举。全国登记选民93万人,投票率达92.1%,共选出346名地方议员,30%为女性。
  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
  厄立特里亚[1]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是由党派联盟组成,负责决策、辅助立法和行政的机构。属于决策机关。政府  称为部长会议,由总统和17名政府部长组成,总统任首脑及武装部队总司令,首席部长主持工作。独立后的首届政府成立于1993年6月7日,由总统和17名政府部长组成。现政府于2009年3月进行改组,内阁成员17人:总统兼政府首脑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外交部长奥斯曼·萨利赫(Osman Saleh)、国防部长塞巴特·埃弗雷姆(Sebhat Ephrem)、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长萨勒马·哈桑(Salma Hassan)、司法部长法齐娅·哈希姆(Fawzia Hashim、女)、能源与矿产部长艾哈迈德·哈吉·阿里(Ahmed Haj Ali)、农业部长阿雷费恩·贝尔赫(Arefaine Berhe)、教育部长塞梅雷·鲁索姆(Semere Russom)、卫生部长阿明娜·努尔侯赛因(Amina Nurhussein、女)、财政部长贝尔哈内·阿布雷赫(Berhane Abrehe)、贸易与工业部长沃尔达伊·富图尔(Woldai Futur)、渔业部长萨利赫·梅基(Saleh Meki,因病逝世,现职位空缺)、水土环境部长特斯法伊·加布雷塞拉西(Tesfai Gebreselassie)、交通与通信部长沃尔德米卡埃尔·阿布拉哈(Woldemikael Abraha)、公共工程部长阿布拉哈·阿斯法哈(Abraha Asfaha)、旅游部长阿丝卡露·门克里奥斯( Askalu Menkerios, 女)、国家发展部长吉乔治斯·特克莱迈克尔(Giorgis Teklemichael)、新闻部长阿里·阿卜杜(Ali Abdu)。司法  厄独立后,临时政府在适当修改的基础上沿用原埃塞民法、刑法。厄法院分村、县、行政区、高等法院四级。高等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高等法院设法官18名,全部由总统任命。行政区级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长提名并由司法部长批准。厄检察机构从属于行政系统,检察总长由总统任命并代表政府工作。目前,厄本国刑法的起草工作已结束,正在起草民法、商法等法典。现任最高法院院长门克里奥斯·贝拉基(Menkerios Beraki)。省级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长提名经司法部长批准。厄检察机构设于司法部,现任总检察长阿莱姆塞吉德·海尔·塞拉西(Alemseged Haile Selasie)。
  枢密院 枢密院处理国内外的军事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的国务院。枢密院长终身任职。
  国家元首 为共和国总统(The Presidence of Republic State)政党  1.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People's Front for Democracy & Justice,缩写为PFDJ)简称厄人阵,执政党,唯一合法政党。原名为“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成立于1970年,由从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分裂出去的部分人士组成。1994年在“人阵”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改为现名。现有党员60万人,占全国人口17%。主席伊萨亚斯·阿费沃基。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央委员会,有75名成员。中央办事机构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有19名成员。
  2.厄立特里亚全国联盟(Eritrean National Alliance,缩写为ENA)政府反对派的联合体。1996年12月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成立,简称“全国联盟”。该组织主要包括“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伊斯兰救国运动”、“解放全国委员会”等。领导人阿卜杜拉·伊德利斯。“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ritrean Liberation Front,缩写为ELF),全国联盟的主要派别之一。1958年流亡国外的厄立特里亚人哈米德·伊德里斯·阿瓦提在开罗创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提出“统一民族”、“致力厄独立”和“成立民主政权”等主张。1960年改为现名,并由原来的穆斯林组织转变为民族主义组织,在苏丹、叙利亚等国的支持下开展反对埃塞统治的斗争。1970年,一部分人从该组织中分裂出去,组成现在的执政党。其余部分于1981年后流亡到苏丹境内,现仍在厄邻国和欧洲诸国进行反对现政权活动。1997年,“厄解阵”领导人出访法国、德国等国,寻求国际支持。伊斯兰救国运动(Harakat al Khalas Al Islami,缩写为HKI)原名伊斯兰圣战运动,成立于1988年11月,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其主要活动场所在苏丹。1998年8月,改用现名。现任总书记穆罕默德·阿默尔(Mohamed Amer)。政要  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人民代表大会议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厄人阵主席。1946年出生于厄中部哈马西恩省的一个小商贩家庭,信仰基督教。1962年中学毕业后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攻读工程学。三年后辍学参加厄解阵。因政策分歧于1969年脱离厄解阵,参与组建厄人阵。1977年当选厄人阵副总书记,1987年任总书记。1991年5月起任厄临时政府总书记,1993年5月22日当选为厄首任总统,1997年连任。懂提格雷尼亚、阿姆哈拉两种民族语言以及阿拉伯、英、法、意、德语。曾于1994年4月访华,1997年4月非正式访华。经济体制  以雨育农业为主,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落后,丰年粮食自给率仅60%~70%。属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独立后,政府着力经济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战略。提倡自力更生,建设基础设施,争取国外贷款和其他援助,特别是鼓励侨汇。政府先后出台了土地法、投资法和贸易、金融、税收等有关规定,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经济贸易机制,1997年厄发行本国货币。1993年~1997年,经济年均增长率10.9%。 2000年厄埃边界停火后,两国长期“不战不和”,厄政府恢复“战时经济政策”。2005年以来,厄政府采取关闭部分私营企业、限制私营企业进口、取消外汇自由兑换以及统购统销等措施,加强外汇管制。战时体制造成资金和劳动力短缺阻碍了经济发展,2005年~2007年,经济年均增长仅1%。2008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不及2周进口所需。2007年厄制定新投资法,但门槛过高不利于归侨和外国中小企业对厄投资。矿产资源开发略有进展,与加拿大合资开发近年发现的世界第五大金、铜、锌、银混成矿,预计2010年可实际开采,有可能改善国际收支。厄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扶助农村发展,妥善安置复转军人,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厄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基本稳定。2008年,因受国际能源危机、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厄经济发展迟滞,首次对外寻求粮食援助。2009年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8.67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5%
  货币名称: 纳克法1纳克法=100分
  汇率:1美元=15.4纳克法
  (资料来源:2010年5月经济季评)工矿业  英国、埃塞俄比亚统治时期的大量拆迁及长期战争破坏导致原有百余家工厂只剩下十几家,现有纺织与服装加工(9%)、制革、制鞋、食品加工(50%)、农畜产品加工、金属加工、化工及塑料制品加工(8%)、建材等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小厂。全国仅马萨瓦一家柴油发电厂,人均年用电量不及70度。除首都和马萨瓦外,其他城市每日仅供电6~7小时,农村普遍无电力供应。2007年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9.2%。2008年,世界银行批准向厄提供1750万美元电力项目追加款,用于修复、扩增首都及农村地区供电系统等。农牧渔业  2007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3%。可耕地面积565.6万公顷,人均0.14公顷。2005年实耕37万公顷,其中水浇地不足4%,谷物平均产量300公斤/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小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亚麻、剑麻、棉花、蔬菜和水果。1998年~2000年,农业受边界战争和干旱影响,耕种面积大幅缩减,粮食年产量约8.5万吨。2006年政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40%农田实现机械化耕种。2007年,雨水充足,农业增产,粮食自给率破记录逾70%。 2006年,厄谷物及水果产量为:高粱21.6万吨,珍珠粟3.3万吨,大麦5.2万吨,小麦1.4万吨,苔麸1.9万吨,各种豆类7590吨;芝麻5510吨,花生2310吨,棉花1450吨;香蕉6.6万吨,橙子2.7万吨,木瓜1.2万吨,番石榴1460吨,芒果630吨。
  农业人口中35%~40%从事畜牧业,年产肉类2.8万吨,主要放牧绵羊、山羊、牛、驴和骆驼等。
  沿海渔业资源待开发,长期可持续年捕捞量8万吨,2001年捕鱼12900吨,创建国后最高纪录。海参最大可持续年开发量1000吨。渔业生产基本限于浅水捕捞,大多生产鱼粉、冻鱼和鱼干出口。埃及是其主要的渔业合作伙伴。2009年上半年厄渔业产量同比增加400%。旅游业  首都阿斯马拉厄立特里亚的旅游业历史悠久,也是目前厄立特里亚唯一赚取外汇的服务行业。早在14世纪时就有欧洲旅行家在这一地区游览。阿克苏姆王国的大部分区域在厄立特里亚境内,目前尚存不少遗迹。地形多样,自然景观丰富。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有名的旅游点。但连年战乱,旅游业受到破坏,现在仍处于恢复阶段。1996年来厄立特里亚旅游的人数为41.6万人,比上年增加31%;1997年旅游收入比1996年增加75%。厄立特里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高达61.2%,其中旅游业的贡献起重要作用。旅游业为主要创汇产业。
  2008年,厄以其“独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群”被英国旅游网站评为世界七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有名的旅游点。厄政府鼓励私营机构投资旅游业,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饭店等配套服务缺乏,旅游市场开发滞后。2007年入境游客8万人次,创收6000万美元。2008年,厄旅游部在马萨瓦、特塞尼、阿迪凯三地开设旅游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服务。财政金融  厄立特里亚日常开支严重依赖外援和外汇。据厄立特里亚财政部数字,1997年财政收入为20.44亿纳克法,财政支出25.32亿纳克法,赤字4.88亿纳克法。金融机构有厄立特里亚银行(正式成立于1993年)、商业银行(成立于1991年)、住宅和商业银行、开发和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于1996年)四家银行。国家保险公司成立于1992年,1997年保险费收入为6?800万纳克法,净利2?100万纳克法。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饮料、畜皮、纺织品、皮革制品、鞋、石油等产品。主要进口商品为机械运输设备、汽车、机械、零配件及各种工业制成品,如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产品等。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厄立特里亚1997年的出口总额仅为2.01亿美元,而进口达5.83亿美元,赤字高达3.82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有埃塞俄比亚、意大利、苏丹、沙特、吉布提、阿联酋、中国、丹麦、德国等。外国援助  主要援助国是德国、美国、意大利及一些北欧国家。另外国际组织、中东地区国家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向厄提供援助。1996年,获官方发展援助1.57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1.246亿美元,多边援助0.295亿美元,阿拉伯国家提供290万美元。1992年度欧共体向厄提供7?000万美元的发展援助。另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85~1997年厄立特里亚共接受各种外援1.789亿美元。人民生活  厄立特里亚人均收入低下,大多数人月工资在50~2000纳克法之间。至1997年政府已投入12亿埃元用于住房建设,但住房仍十分紧张。水、电、卫生、通讯等设施落后。至1997年10月止,全国共有10家医院,医疗中心61个,医务站164个。医生353人,护士948人。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97年的出生率为38.7‰,死亡率为14.2‰,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51‰。预期寿命为51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5.2胎。交通运输  公路 境内公路总长4000公里左右,主要有马萨瓦至特瑟内、阿斯马拉至默克莱(埃塞提格雷首府)、阿斯马拉至阿克苏姆三条柏油公路。从独立到1997年的6年时间内,厄立特里亚已投入4.4亿埃元用于公路建设,路况有大幅度改善。1996年有客车1391辆,出租车1197辆,卡车及油罐车6386辆,小轿车14054辆。货运业是私营企业。1994年的货运物资量由上年的283982吨增至489321吨;汽油等燃料的运输量由上年的65429立方米增至117287立方米,增长79%。1991年~2008年,厄政府共投资8亿美元新建各类公路逾1.5万公里。
  铁路 原来只有306公里的窄轨铁路,由阿斯马拉起,东通马萨瓦,西至阿戈达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而被废弃停用。1994年在马萨瓦修复5公里铁路,开始运行。1995年开始修复,2003年马萨瓦至阿斯马拉段通车,仅限旅游观光。
  航空 阿斯马拉机场是厄唯一的国际机场,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车等大型客机,于1991年8月恢复使用。亚的斯亚贝巴至阿斯马拉每天有两个航班往返。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从亚的斯亚贝巴至伦敦、法兰克福、罗马和吉达往返班机均在阿斯马拉停靠。此外,也门、苏丹、德国航空公司均有定期航班飞阿斯马拉。1994年成为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当时完全依赖外航公司。阿萨布机场只能起降螺旋桨飞机。另有达赫拉克、马萨瓦和纳克法三个小型机场。目前德国汉莎和沙特、埃及、也门等国航空公司以及私营纳赛尔航空公司(Nasair)有定期航班抵离阿斯马拉。2001年,厄政府成立厄立特里亚航空公司,2003年首航,目前开通飞往西欧、东非和中东航班。2008年,厄与沙特阿拉伯两国民航部门就加强航空服务合作签署议定书。
  港口 有马萨瓦与阿萨布两个重要港口。马萨瓦港为红海天然良港,拥有6个泊位,可停靠万吨级远洋货轮,并有修船厂;1996年货物吞吐量达300万吨,集装箱3.3万个,比1995年增加22%。阿萨布港为人工港,战争时期一度关闭,1991年7月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加以启用,阿萨布港有9个泊位,可停靠3.6万吨级货轮。1994年进港船只411艘,比上年增加29.2%。来港货运量达723?563吨,比上年增长12%,运送旅客1167人次,比上年增长163.8%。自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以后,厄立特里亚港口货物吞吐量及收入减少。厄埃边界战争后,阿萨布沦为“死港”,每年损失4000万美元收入。马萨瓦货运量见增。厄政府投资6.6亿纳克法扩建马萨瓦港口,2002年竣工。厄航运公司拥有4条货轮,航行苏丹、埃及、吉达、也门、卡塔尔、坦桑尼亚等港口。2007年运输2.2万吨固态和1.3万吨液态商品,1.1万台设备和265台车辆,年收入6000万纳克法(400万美元)。马萨瓦港日吞吐能力达850~1500吨,可同时存储1000个集装箱。军事国防  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原为厄立特里亚人阵领导下的武装部队,1976年正式建立。1993年实有兵力9.5万人,独立后分阶段裁减50%~60%,至1996年建成一支兵力为4万人的正规军,正式名称为“厄立特里亚人民军”,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并开始设立军衔,1997年5月,军队整编工作结束。部队建制为军、师、团、营、连、排、班。现有4个军。分驻全国4个军区。在阿斯马拉近郊驻有7000人的保安部队,其中有炮兵、装甲兵和伞兵。空军现有一个学员大队,有学员50人,教官2人,地勤人员60人。拥有MU-21飞机8架、MU-23飞机2架,另有3架中国Y-12II型客机,1架总统座机。海军约有兵力300人,2艘巡逻艇,主要布防在阿萨布、马萨瓦两港。1998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边界冲突爆发后,军队人数和装备发生较大变化。
  总统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长为塞巴特·埃弗雷姆上将,总参谋长海尔·塞缪尔少将(Haile Samuel)。军力  独立后开始分阶段裁军,1997年整编保留4万正规军。1994年开始实行国民服务计划,18~40岁的公民均须参加18个月以上军训或后备役服务。1998年~2000年厄埃边界战争期间,政府大量扩军,曾达30万人。停火后,政府宣布复员20万军人。目前厄陆军约20万人,海、空军各1000人。空军有4架苏—27战机、2架米格29战机和数架直升机,海军有2艘护卫舰及数艘巡逻艇。年度国防开支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0%。厄军士兵目前占全国劳动力11%强,广泛参与农业生产、修路筑桥等经济建设活动。外交国策  厄立特里亚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注重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以争取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参与非洲及地区事务,主张发挥地区组织或区域性国家联盟作用。1993年5月,厄加入联合国,6月加入非统组织,9月成为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1995年厄加入世界银行,1996年6月加入东南非共同市场和优惠贸易区银行。同中国关系  中厄自1993年5月24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1993年5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出席厄独立庆典,与厄签署两国建交公报、《中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文件。伊萨亚斯总统于1994年和2005年正式访华,2006年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与胡锦涛主席会谈。 2008年1月,厄财政部长伯哈尼等访华。2008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访厄,签署新疆与厄加什—巴尔卡省加强合作的备忘录,两地缔结友好省区关系。2009年5月,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访厄。
  2009年双边贸易额0.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0.39亿美元,进口0.01亿美元。中国主要向厄出口机械和电子设备、日用品及食品等,进口皮革、海产品等。
  中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李连生馆址:NO.178,ABO Street, Zone 3, Administration 02, Asmara, State of Eritrea。电话:00291-1-185271。传真:00291-1-185275。
  厄立特里亚驻华大使:泽盖·特斯法齐翁·塞雷克(Tseggai Tesfazion Sereke)。馆址:北京市亮马河南路4号,塔园外交人员办公楼1-4-2。邮编:100600。电话65326534。传真:65326532。同美国关系  厄独立后同美关系一度密切,伊萨亚斯总统先后六次正式访美。厄埃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八次派总统特使赴厄埃穿梭调解。1999年8月,美与卢旺达、阿尔及利亚、联合国等共同推动落实非统解决厄埃冲突框架协议。2002年1月,美接纳厄为《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AGOA)受益国。“9·11”事件后,厄美加强情报交流等军事合作,双方军事团组往来频繁。 2002年初,双方因美欲在厄设军事基地产生严重分歧。2003年底,美以厄民主和人权状况未达标为由,中止厄AGOA受益国地位。2005年8月,厄政府驱逐美国际开发署(USAID)代表,并于10月要求联合国埃厄特派团内美欧籍人员离厄。2006年,美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弗雷泽指示美常驻联合国代表要求安理会“重新审议”2002年埃厄边界委员会裁决,随后提出解决厄埃边界问题“新倡议”,并希携美方制作“新地图”访厄,遭厄方拒绝。2007年8月,美要求厄关闭其驻美奥克兰领馆,并停止美驻厄使馆签证业务。此后,美以厄支持索马里恐怖分子为由,几次威胁将厄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并启动有关制裁法律程序。美前驻厄大使公开号召厄民众推翻现政权,弗雷泽助卿两度公开要厄“更换政权”。2008年1月,美民主党众议员、众院外交委员会非洲分委会主席唐纳德·佩尼访厄,表示支持厄方希“落实边委会裁决”的要求。
  2008年10月,美将厄列入禁止军售国家名单。11月,厄总统伊萨亚斯电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希美对非洲之角政策在奥巴马上台后能有所改变,以实现本地区的和平与公正。
  同埃塞俄比亚关系 厄独立后,一度与埃保持着特殊友好关系。1993年两国签订《友好合作协定》。1997年,厄发行本国货币,停止使用埃货币,两国贸易改用美元结算,双方产生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1998年5月,厄、埃在有争议的巴德梅地区爆发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关系急剧恶化。2000年签署和平协议。后因埃对边委会裁定先接受后拒绝,和平进程陷入僵局。2008年7月底,特派团任期终止。2009年12月,在埃强力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厄制裁决议。同苏丹关系  独立前与苏关系密切。独立后,因双方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两国关系持续紧张。2005年以来两国关系明显改善,领导人互访频繁。厄曾主持苏东部问题和谈,促成苏政府和苏东部阵线签署和平协议,并积极参与调解苏达尔富尔问题。同吉布提关系  厄在独立之初与吉布提关系较好。1996年两国发生领土纠纷。1998年厄埃边界战争爆发,厄指责吉偏袒埃塞俄比亚,吉随即宣布与厄断交。2000年3月,两国复交,两国政治和经贸合作不断改善。2006年11月,伊萨亚斯总统赴吉出席东南非共同市场第11届峰会,并会晤吉布提总统盖莱。2007年7月,厄国防部长访吉。2008年6月,与吉发生边界纠纷。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862号、1907号决议,要求厄从有争议领土撤军。同也门关系  1995年起,两国曾因红海大、小哈尼什岛主权争端发生武装冲突。1998年10月,国际法庭裁决大哈尼什岛等主要岛屿归属也门,厄接受裁决并交还诸岛。11月,两国关系恢复正常。2001年4月,两国签署了贸易、农业、能源、交通、海事及技术合作协议,并就捕鱼权等海上仲裁达成谅解,但双方渔业纠纷依旧。2005年1月,厄外长阿里访也。3月,两国部长级会议在厄首都阿斯马拉召开。2006年7月和2007年8月,也门总统两度访厄。双方建有混委会。2009年9月,厄外长访也。同意大利关系  厄曾是意大利在非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在经济、建筑和文化上颇受意影响,独立后保持与意传统关系。意是厄重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援助国,1993年~2005年提供各类援助和贷款3.87亿美元。意在阿斯马拉开办学校,有100多意籍教师,在校生1400人,90%为厄当地人。厄总统伊萨亚斯多次访意。厄重视与意发展关系,但反对其干涉厄内政。2001年9月,因厄没收部分意大利人在厄房产,两国各自召回大使。2002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10月重新互派大使。2005年8月,意向厄提供300万欧元用于抚养战争孤儿。2006年1月,意副外长公开指责厄现行政策,双方关系再度转冷。3月,两国相互驱逐对方外交官1名。12月,伊萨亚斯总统访意。目前意在厄已无新的援助项目。2009年9月,厄外长访意。文教教育  学制为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其中前8年是免费义务教育。阿斯马拉大学曾是唯一的高等学府,2006年厄政府进行高教改革,将阿斯马拉大学拆分为7所学院,目前阿斯马拉大学仅保留研究生院,并与南非、美国一些大学合作办班。7所学院分别为厄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师范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奥罗特医学院及哈默马罗农学院,分布于厄6个省。全国中小学校千余所。2007年,厄小学在校生33.2万,初中生13.1万,高中生7.6万,大专以上学生1.1万。2000年~2006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男生51%,女生43%;中学净入学率男生30%,女生20%。习俗  厄立特里亚历史上曾是地区贸易中心,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交流频繁。厄特社会融合了多种民族、宗教和传统习俗,彼此相处融洽。由于受西方势力影响较早,厄特城市生活较西方化。尽管厄特经济落后,但社会秩序良好,犯罪率很低。厄特人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开朗大方,对人恭敬而不失自尊,外籍人士尽可入乡随俗。 一、问候: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其它还有拥抱、吻颊等。
  二、会见:会见开始时,厄特人一般会请客人喝红茶或咖啡,客人可接受或拒绝,要求自己加糖或不加糖,会谈完毕前宜喝完。
  三、就餐:厄特饭店、餐馆主要供应意大利餐和当地餐。当地餐以牛羊肉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ZIGNI”(一种以小牛肉块、西红柿浆、辣椒粉等熬成的辣浆汤)伴以“INJERA”(一种当地谷物的酸饼)。
  四、着装:正式场合厄特人着西装,打领带或领结。非正式场合比较随便,得体即可。总的说来,厄特人衣着比较保守,外国人在厄特应避免过于袒露的服饰。
  五、时间观念:厄特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厄特商人,较随意,但厄各政府机构人员比较守时。
  六、禁忌:厄特民风纯朴,社会风气很好,外籍人士不可过于随便,不拘小节,应以礼待人,讲求文明、高雅。

厄立特里亚翻译公司案例
厄立特里亚移动 厄立特里亚联通 厄立特里亚电力公司
厄立特里亚铁通 厄立特里亚石化集团 厄立特里亚电网

北京语通全球翻译公司,是中国翻译公司十大品牌,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公司,致力于全球翻译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行业内最佳的翻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