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翻译公司
相关词:北碚区
北碚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北部,距市中心41公里,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始建于1937年,由爱国实业家民生轮船公司创始人卢作孚开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事先规划,逐步按计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北碚背靠缙云山、嘉陵江环城而过。面积为755平方公里。该区环境十分优美,森林覆盖率达到27.4%,是重庆市著名风景旅游区和生态工业基地。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庆市后花园”的美誉。
北碚最早被称为北碚特别经济区,后称为北碚市,抗战时期为陪都重庆迁建区,众多名人迁居至此,包括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称“陪都的陪都”。有张自忠烈士陵园、复旦大学旧址、老舍、梁漱冥故居等抗战文物景点、人文景观、陪都遗址100多处。
北碚为全国三大仪器仪表工业基地之一,光学玻璃、镜头、镜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著名企业有以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华光仪器厂、重庆光学仪器厂为主的光学仪器工业,并有汽车、家电、生物制药等产业。旅游业和花卉栽培业也十分发达。北碚2006年GDP527亿元,2009年达到795亿元。经济位于西部地区县级行政单位前十位,全国百强县71位。
从重庆市主城区的沙坪坝区可经由民国时修建的公路到达(经由青木关-歌乐山至沙坪坝,途中可至白市驿)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公路到达(现在公交车主要行驶线路,较之民国所建公路,不用翻越歌乐山),车程为两个小时(民国建公路)或一个半小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公路)。现与主城区由渝合高速公路连接,和主城区车程为30分钟(江北区入口)和一个小时(南岸区入口)。
北碚位于东经106°18′14″、106°56′ 53″、北纬29°39′10″、10°3′53″,东接渝北区,南连接沙坪坝区,西界璧山县,北邻合川区。全区幅员面积753平方公里,城区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4个镇,65万人,人口密度842人/平方公里。其中非农人口28.49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满族、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二千余人。 是重庆的风景旅游区和智力型清洁工业基地。20世纪20年代末,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开拓,抗战时期为陪都重庆迁建区,被誉为"陪都的陪都"。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重庆市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同时还是国家卫生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并于2006年获联合国迪拜最佳人居范例奖。北碚区是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以浓郁的文化氛围、著名的风景名胜、雄厚的科技实力、秀丽的花园城市而名扬四方,被称为“重庆后花园”。
北碚位东接渝北区,南连接沙坪坝区,西界璧山县,北邻合川市。全区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城区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4个镇,65万人,人口密度842人/平方公里。其中非农人口28.49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满族、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二千余人。 北碚属西南坳褶带,华蓥山隔挡式复背斜帚状弧形构造区重庆弧一部分。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三个背斜与转龙、歇马、静观三个向斜,自东南向西南相间平行排列,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而过。境内由低山槽、山麓裸丘、浅丘和沿江河谷构成,海拔最高1312米,最低175米。土壤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盛产水稻、玉米、红薯、水果等。 嘉陵江是流经北碚的最大河流,北碚段长45.1公里,支流有璧北河、黑水滩河、龙凤溪、马鞍溪、明家溪等。最高洪水位214米,最低枯水位176.61米。水系丰富,理论发电量13423千瓦。现有水电站17座。北碚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有春早、夏热、秋短、冬迟特征。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年平均气温18℃。北碚,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南齐时曾设东阳郡,清代为巴县之白碚镇。
关键词:北碚区